-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族的荣耀(散文).doc
家族的荣耀(散文)
看过很多以二战为时代背景的电影或小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杰拉尔?乌里导演的《虎口脱险》,马克?赫曼导演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国内外文艺精品,在敬佩他们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时,感慨着自己为何才智如此平庸。总是看完大师作品后才能想到,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啊,好像自己也曾具有会这样写的才华而还没被开发出来似的。当然,我是以写手的角度来阅读小说或观看电影,虽然也会为侵略者罄竹难书的残忍罪行而愤怒,也会为铁蹄下遭受蹂躏的百姓苦难流出伤感之泪,但终归是隔岸观火,总觉得那些往事终归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不会有交集的。
直到我看了央视九套播放的纪录片《档案?达斡尔族父女的血色情报战》之后,一向置身度外的情感受到了颠覆。
那一幕久久定格在我脑海之中,时时不请自来浮晃而出,惹我每每心头哽咽泪水盈眶。
湍急而宽阔的伊敏河畔,河东岸的丛林密处隐藏着一位瘦高的达斡尔族中年男人,凝眸盯紧河对岸一群在水边戏水的孩子,眼神中充满着浓浓的渴望之情。孩子群里有位叫玛尼的八九岁女孩儿不停地扯下自己衣袖上系的红布条扔向沙滩,而她的姐姐玛茹西、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则不停地再把红布条系在玛尼的手臂上,玛尼一次次扯掉红布条,玛茹西则一次次再给她系好,小玛尼望着姐姐无声地淌着眼泪,非常不解,不系这个红布条至于惹姐姐这么伤心吗?“姐姐,你为什么哭啊?”姐姐只是无声地流泪并不做答,而河对岸盯着这俩孩子的壮汉早已泪流满面,血脉相连的思念之情隔着伊敏河水在空中无声地传递着,父亲无法越过河水前去紧紧拥抱自己的一对亲生女儿,女儿也无法高呼着“阿玛”奔向日思夜想的父亲,投向父亲那宽阔而温暖的胸膛……
这场景绝不是某位导演想煽情而创编出来的,而是1942年发生在呼伦贝尔海拉尔伊敏河畔的真实历史往事。看过央视九套和北京电视台播放的《档案?达斡尔族父女的血色情报战》,这一幕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每每回想起这个画面,我的心就如同刀绞,借着在家独处的方便,终于放声大哭了一场。这种伤痛不是那种同情类的伤痛,而是一种牵动骨髓的痛,揪扯着你的心让你久久无法释怀。
为什么我会对一件曾经发生过的往事这样揪心揪肺?为什么这刻骨铭心的伤痛会来得如此真切而无法控制?
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回荡在久远的时空里却依然传递着真理的能量。“亲人间的心灵感应,就像一头牛的两个犄角,击打一个,另一个也会疼得难以忍受。”
那个躲在树林中的壮年汉子与河对岸的两位达斡尔女孩子都是我的血亲,是我们苏都热家族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具有同样密码的祖上血缘。
壮年汉子的身份极其特殊,是“共产国际情报人员”。他和女儿玛茹西为蒙苏联军提供的准确情报,使那个赫赫有名的战将朱可夫的名气更为响亮。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可夫将军曾率领苏蒙联军在诺门罕战役重创了日本。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是谁给朱可夫传递了准确情报,使他一招制胜就打赢了这场威名远扬的大胜仗。
岁月如梭,史海沉钩,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终于让细心人挖掘出并整理成纪录片,供给更多的人来了解那段陈年往事。
我的前辈有两个名字,一个叫苏敦宝,大约是刚出生时父母给起的具有明显家族特征的名字;另一个则是半蒙半俄化的名字“额尔登毕力格?桑杰耶夫”。我很喜欢他那代表家族特征的名字苏敦宝,然而,那部纪录片的解说员一直称他为额尔登毕力格,略去了半俄化的“桑杰耶夫”,那么,我也随顺现状,也叫这个名字吧。
额尔登毕力格出生于1903年,后接受新思想,和哥哥弟弟共同派往苏联学习,加入苏联共产党。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出生人死,情意绵长。那些善于编造离奇故事的作家面对他一生的传奇也会瞠目结舌。
1936年12月,德、日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德日反共协议》,成了共同对抗苏维埃政权的磕头兄弟,妄想联手称霸世界,二战局势正发生着令人担忧的变化。
1937年,额尔登毕力格在苏联肃反运动中沦落为“反动分子”,被关押在赤塔一处偏僻的采石场,冈犯编号为50018。1939年他被判死刑,处于尚未执行的时间段。
而此时的日本觉得苏联搞肃反弄得人心涣散,而希特勒在西线采取着攻势,苏联内外交困之时,正是自己出手攻陷的最佳时机。日本关东军进驻海拉尔,选中中蒙边境哈拉哈河流域的诺门罕一带,毅然滋事挑起事端,1939年3月15日第一次诺门罕战役爆发,蒙苏联军在那次战役中虽占了上风,但对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心里没底,处于一头雾水状况,对日军的战争意图、武器备置等情况毫不知情,急需真实情报来决策战事。时任苏蒙联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给上级拍电报,要求尽快解决情报问题,要求派来优秀的情报人员。
朱可夫的这封电报,完全逆转了额尔登毕力格的命运。苏联克格勃大海捞针般把距执行枪毙仅剩14天的50018号“犯人”从狱中提出,直接带回了莫斯科。被带到苏联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