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资产阶级:阶级谱系与文化共同体.doc

小资产阶级:阶级谱系与文化共同体.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资产阶级:阶级谱系与文化共同体.doc

小资产阶级:阶级谱系与文化共同体   一   作为一个通俗的社会学概念,“小资产阶级”历史短暂,内涵清晰,各种版本的辞典、百科全书可以查到大同小异的解释。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概念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社会学。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成为各种非议、批评乃至贬斥的万能代码,频繁露面于党派政治文件、个人品行鉴定、知识分子内部的激烈争辩以及文学批评之中。从狂热的“左派”幼稚病、激进的无政府主义到傲慢的待人接物、过分醒目的奇装异服,从面对血污产生的惧怕和软弱、公众场合不逊地口出狂言到抽象的人道主义主张或者田间插秧之际伺机偷懒,所有的不良倾向无不可以纳入“小资产阶级”的辖区。许多时候,“小资产阶级”边界不清,覆盖的面积伸缩不定。作为咄咄逼人的阶级武器,这个概念拥有惊人的杀伤力,“小资产阶级”所形容的阶级异己乃是严厉地批判、制裁甚至肉身清除的对象;作为日常的流行词汇,这个概念仅仅包含轻微的谴责,甚至潜藏了某种隐蔽的得意,似乎许多人曾经患有这种文化感冒,不足为奇。   这个社会学概念并未深刻地介入西方文学批评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学派的视域之中,“小资产阶级”并非一个举足轻重的范畴。这个概念大规模登陆中国现代文学滩头的时间是20世纪的20年代末期。当时,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钱杏?等作家共同倡导“革命文学”。由于缺乏合格的激进姿态,鲁迅、茅盾、郁达夫等遭到了严厉的谴责。这时,“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火药味十足的政治贬义词出场。到了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这个概念再度集中启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份文献之中,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习气的论述逐渐成为经典论断,并且主宰了未来数十年的文学批评运思。50年代至80年代,各种遭受非议文学作品多半被盖上“小资产阶级”的戳记。更大的范围内,这个概念如同一幅大幕隔开了思想史上的众多传统剧目。不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陆王心学还是近代的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各种曾经活跃的思想命题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对于这个带有现代意味的翻译新词,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迅速地沦为迂腐的陈年旧事。   考察表明,“小资产阶级”入主文学批评之后,若干特征愈来愈明显。首先,作家的身份界定――而不是文本解读――成为文学批评的首选动作。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围绕轴心是作家的生平,那么,“小资产阶级”聚焦的是作家的阶级血统。一种普遍的观念逐渐形成:所谓的“文学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是否拥有充当革命队伍中坚分子的资格。只有无产阶级的作家才能完成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仅仅是革命的“同路人”,可能在某些关键时刻分道扬镳,绝尘而去,他们无法如实地再现工农革命的壮观景象。20世纪50年代之后,作家的阶级血统与固定的美学观念逐渐锁死:一个小资产阶级的作家必定借助文学的靡靡之音挑衅无产阶级,正如文学之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必定是来自敌对阵营的暗箭。   这种情况之下,“小资产阶级”的鉴别与认定迅速地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文学批评的另一个特征是,愈来愈倾向于将作家思想意识的某种状态作为“小资产阶级”的首要标志。传统的阶级划分涉及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占有,然而,小资产阶级分子的特征往往被形容为狂热、颓废、纤弱、左右摇摆、自以为是、过于丰富的内心和个人主义式的孤傲,如此等等,总之,当“小资产阶级意识”频繁露面的时候,一个社会学概念不知不觉地遭到了精神分析学的置换。   尽管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擅长的解剖利器,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为数不多的文学批评并未对作家的阶级血统表示超常的兴趣。他们更多地将文学置于“历史”和“美学”的矩阵之中,精辟地描述作家的阶级身份与相对独立的美学如何形成复杂的双轴互动。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范本,恩格斯在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的著名信件之中分析了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功与贵族阶级世界观之间的巨大矛盾。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无可阻挡的衰落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对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寄予了全部的同情。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起来的时候,他的嘲笑空前尖刻,他的讽刺空前辛辣。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赞赏的唯一的一批人,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大的特点之一。”①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事实上,恩格斯获得这个精彩命题的分析路线与阶级血统的鉴定相反。恩格斯并未简单地将文学塞入阶级血统的框架;相反,他论证的恰恰是美学的强大反弹如何挣脱了阶级血统的局限。   对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