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微信新人际关系:沙龙还是广场.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信新人际关系:沙龙还是广场.doc

微信新人际关系:沙龙还是广场   【摘要】微信已经不断渗透我们的生活,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媒体之一。“隐私悖论”的存在,对边界的认同与管理存在差异,共识规则的弱化与解构,顶层设计环节的缺陷,使得在以熟人为基础的微信社交场域内,微信使用者的“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关系复杂化。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信公众号,紧关系、窄传播的沙龙人际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   【关键词】边界管理;公共领域;计算的信任   【作者单位】胥柳曼,《青年报》综合新闻部。   一、不再私密的朋友圈   有学者认为,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的强关系社交工具,朋友圈中的交流内容非通讯录里的人是看不到的。信息不会形成病毒式传播,传播信息范围相对有限[1]。然而,“企鹅智酷”2016《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2015年,50%以上微信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好友;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用户占比从2014年的12.2%上升至2015年的28%。在笔者看来,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个用户朋友圈的不断扩容,亲疏有间的复杂度也在增加。尽管微信原创内容转发操作相对微博复杂,但对于那些成心要转帖的技术达人来说,截屏或复制的难度也没有高到哪里去。一般而言,与当事人关系越疏离的人,朋友圈交集越少。因此,当信息从一个大朋友圈,转到另外一个大朋友圈时,所谓微信“不会形成病毒式传播”的观点,在事实面前已无法站稳脚跟。   《羊城晚报》2016年3月4日刊发了一则网络热新闻《这边众筹救女那边晒照旅游,善款有没有被挪他用?》讲述的是一位网友2015年12月在“轻松筹”为朋友患重病的女儿洁洁筹医药费。很快,这条信息在朋友圈内广泛传播,筹得了近15万元,然而,不到1岁的洁洁最后仍宣告不治。发起人转达朋友对网友的谢意,并承诺剩余善款会捐出。事情到此,本该告一段落,但很快有网友发现,洁洁离世没多久,她的母亲就在朋友圈晒起了出国旅游的各种照片。笔者不得不说,这位网友很“强大”。因为,现阶段的微信朋友圈为传播者的隐私管理提供了“二重过滤”的空间。第一重过滤在微信好友添加与否环节;第二重过滤是指朋友圈的权限设置和好友分组管理等隐私保护环节,权限设置可以将那些“敏感”的人屏蔽在外,好友分组功能实现将信息仅向特别选择后的“受者”传播。因此,那位网友能看见洁洁母亲发布的最新动态,势必通过了这两重过滤。   自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身处社会网络结构中,这种社会网络遵循“梅特卡夫定律”,即网络价值=网络节点数的平方[2]。根据媒体报道,这位朋友怀疑洁洁的家庭条件不差,母亲在众筹期间可能存在不诚实,于是将其朋友圈照片截屏数张发布在一个网络论坛里,并配上文字,顿时引发轰动,最后迫使洁洁爸爸出来交代善款去向。于是网友甚至开始质疑“轻松筹”的制度缺陷。原本信息只会在有限的范围内私人分享的内容,而今却在网络世界掀起了一场远远超出发帖者意料的旋风。   的确,照片从晒出到引发质疑当中相隔了一段时间,显示微信在快速传播方面略弱于微博等网络社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这些静态信息被某个好友关注并转发,无论是在微信圈还是跨媒体,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已不再受限制,甚至可立即实现病毒式传播。   二、被弱化的边界管理规则   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桑德拉?佩特罗尼奥认为,关系中的各方不断进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边界管理,且这一边界的渗透性是可变的――封闭性的边界可以带来更大的自主权和安全感,而开放的边界会导致更为亲密的关系与信息共享,但这是以个人受伤为代价的。佩特罗尼奥认为,透露这一行为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制于双方就共享的成本和回报所达成的共识[3]。   然而,这种所谓的共识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被弱化,边界管理规则遭遇解构。对于那些发布在朋友圈的个人信息,全体信息“共同拥有者”没有通认的隐私管理规则,任何一个看到信息的人都可能随时随地向他人透露[4]。因此笔者认为,除非传播者是点对点传播,否则即便是选择好友分组,“共同拥有者”依然无法分辨信息的边界在哪里,因为这跟平常其在朋友圈所看到的信息并无差异。   不仅如此,信息发布者和好友之间对同一事件或观点边界的认定经常存在差异,一方认为无伤大雅的信息,在另一方看来就是公然冒犯。当双方所认定的边界差距越来越大,经沟通后契约规则仍无法达成,感情的裂痕也由虚拟的人际圈子延伸到实际的人际交往。   2015年9月20日,北京某知名大学孙教授在微信发布公开信,认为自己新晋的研究生郝某在微信上屡发狂语,对同校乃至国内历史专业领域的前辈老师“冷嘲热讽”,为了维护“学界规矩和尊严”,宣布与其断绝师生关系。随后郝同学也表《情况说明》称:“自己的朋友圈是私人空间,平时所加好友大多是同学以及信得过的朋友,唯一学者‘好友’即导师孙老师。我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