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doc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竹骨   在中国,没有哪一种题材能够如竹一样,   广泛地为学画者所熟悉,为历代画家所坚守,一切只因与『气节』相关。   一干鄙弃世俗、游于竹林、仙风道骨的文人高士,   也成为彼时君子的时尚标志。   以竹为题、不为逐形而为写意,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特有的现象。   画史钩沉,文人作画可上溯至唐代的王维(苏轼言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作为一种理论提出则始于北宋。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到元初赵孟?\提出的“士夫画”,再到晚明董其昌提出的“文人之画”,这种迥异于院体画和工匠画的绘画风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和价值标准,并日益深入人心,成为衡量画品高下的一把标尺。文人画也几乎成为传统中国画的代名词。   文人画多以山水、渔隐、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借景寓情、托物言志,高山流水、萧萧草木被历代文人赋予了遗世独立的人格化力量。   竹为“四君子”之一,古往今来,有许多爱竹、咏竹、画竹之人,他们之中,又多为学养深厚、才情过人、清雅孤傲、志存高远的谦谦君子。白居易在《养竹记》的开篇便比德如竹,道出了君子爱竹的缘由。坚韧挺拔、傲骨劲节,文秀清矍、虚怀若谷,竹子的这些“秉性”,正契合了君子对高洁品格的憧憬与向往。   以竹入画,古已有之,但竹作为一种独立的题材,则始于唐。而文人画竹,也记载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画竹歌》中。白居易在引文中提到,唐代协律郎(掌管音律的官员)萧悦善画竹,但一画难求。为答谢画家赠予的绘有十五竿竹枝的佳作,诗人写下了这篇166字的七言诗。   文人画竹,不为娱人而为喻己,以竹言情、以竹明志,芊芊秀竹体现出文人墨客独特的美学追求。文人写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与“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绘画美学以及文学批评中的对立统一概念。具体到绘画,“以形写神”语出东晋顾恺之论人物画,“形”为外相,“神”为内涵。在后来的画论中,对于“形”与“神”的关系又分为三种不同倾向:一偏形似,一重神似,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形神兼备。在文人画的发展与实践中,后一种观点逐渐成为形神论中的主流。正所谓“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李贽《诗画》)前文白居易诗中的萧悦并非职业画家,画竹却“下笔独逼真”,正是因为其画中之竹“不根而生从意生”,方能“萧飒尽得风烟情”。这种“意在笔先”而不只拘泥于形似的描绘,正呼应了谢赫“六法论”中的第一项“气韵生动”说。萧悦之画今已不得见,但因白居易“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的描绘,而使今人得其神韵。元代李?b善画墨竹,间作工笔设色竹。李?b爱竹成癖,遍访竹乡,悉心揣摩,终成《竹谱》(此著为其平生画竹经验的总结,开创了谱类著作有谱有画之先河),所画之竹工整雅致、繁而不乱,却因极尽精微而略逊生趣,被高克恭贬为“似而不神”。   文人写竹,道法自然,浑然天成。北宋文同工诗善书、尤喜画竹,所绘之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图画见闻志》),元代赵孟?\管道升夫妇、李?b父子、柯九思、吴镇、倪瓒、顾安,明代王绂、夏昶、宋克,清代郑板桥等画竹名家均将文同尊为宗师。他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时,发现该县西北山谷遍布?o?Y竹,便常携夫人去那里赏竹品笋,画技日益精进,曾绘《?o?Y谷偃竹图》赠予苏轼。文同于元丰二年(1079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途中病逝,半年后,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睹物思人,涕泪纵横,遂写下《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文中谈道:“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胸有成竹”的成语即源于此。苏轼在文中不仅道出了文同通过师法自然、了然于胸而后一挥而就的画竹主张,还强调了技法的重要性。重意而不轻法,是为文人画的精神内核。“成竹在胸”、“心手相应”遂成为后世画家画竹的重要理论依据。事实上,这也可看作是唐代画家张?b“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画思想的另一种文字呈现。倪瓒所说的“下笔能形萧散趣,要须胸次有?o?Y”也是这个道理。而郑板桥在《板桥题画兰竹》一文中却写道:“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郑板桥想说的是,法无定法,只要不违背情理,便可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其三,笔情墨趣,别开蹊径。作为“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文同、苏轼虽原籍四川,但因曾先后为湖州太守,故画史中将之称为“湖州竹派”),苏轼与其表兄文同一样,也是爱竹成痴。东坡画竹石,注重“神韵”与“墨趣”,率性而为,尽得风流。他曾诗言:“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所作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