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莱辛PPT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莱辛) (1729.1.22 — 1781.2.15) 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莱辛生平 寓言家莱辛 莱辛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寓言作家之一,他的寓言分为散文体和诗体,总计一百多篇,虽然数量不多,也并非他创作的主要成绩,却仍然被看作德国古典文学中的名著杰作,在世界寓言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莱辛的寓言多为有感而作,绝不是干枯的道德说教,内容多半讽刺教会、攻击普鲁士专制主义、揭露当时文坛的落后现象等。例如下面这则《猴子和狐狸》(Der Affe und der Fuchs)虽极短小,却十分尖锐有力。 猴子对狐狸夸口说:“请举出一种灵巧的动物,对它我没法模仿!” 但狐狸回答到:“你,请举出一种低贱的动物,它会想起来模仿你。” 这则寓言揭露了德国文坛的落后后,批评了缺乏民族意识和独创精神的德国作家,莱辛称这种“模仿”是低贱的行为 美学家莱辛 美学著作《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Laokoon oder über die Grenzen der Malerei und Poesie) 这部著作主要用于反对当时德国文坛诗画不分的创作方法。 当时德国文坛在“瑞士人”的理论支配下,无视诗(文学)和画(可视的造型艺术)之间的不同创作规律。使得文坛盛行所谓的“描写诗”,它描写绘画所擅长的静态,其结果必然是辞藻堆积,使文学仅变成描写的工具,而不是成为反应现实生活的有力工具。诗画不分在画坛上的实践后果是画家们用绘画描写文字所擅长的情节和道德概念,使绘画变成莫名其妙的寓意画、象征画和没有生气的没有文字说明的连环画。总之诗画不分使绘画和文学都不能成为建立民族文学的有力工具。针对这种现状,莱辛要让创作者们分清诗与绘画的界限,并用拉奥孔这个 荷马史诗中的人物来具体说明。 拉奥孔雕像 莱辛在《拉奥孔》中明确指出: 诗(文学)长于叙述连贯的情节,长于写时间上的连续。 绘画长于描写静止之物,长于描写空间中的并列。 但莱辛补充说: 绘画也可以写情节,情节是连贯性的,儿绘画或雕塑只能表现情节链环中的一个“点”(一个情节瞬间),这个点应该使观者联想到这个瞬间的过去和未来,因此这个瞬间是最富戏剧性的瞬间,它既担负过去又孕育未来,这一瞬间恰恰不是情节达到高潮的那一瞬,而应是“高潮前的一瞬”。莱辛说情节到达高潮也意味着情节已经穷尽。拉奥孔雕像群或列宾的名画“意外的归来”都有情节,它们的动人都是以因为选择了“高潮前的一瞬”。 文学仍可写美,但不宜采用直接法(即具象描写),而宜用间接法,即通过美的效果来写美。例如中国人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便是从效果写美的一例。 戏剧理论家莱辛 《汉堡剧评》(Hamburgische Dramaturgie) 汉堡剧评共包含了104篇莱辛对当时汉堡剧院的戏剧演出的评论,此书总体上虽是零星论文,但它们破除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确立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原则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德国启蒙时期的文学指明了现实主义的方向。 莱辛在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原则,《汉堡剧评》 使莱辛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 汉堡剧评——欧洲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性作品之一 剧作家莱辛 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剧本—《爱米丽娅 ?迦洛蒂》(Emilia Galotti) 剧本取材于古罗马一个权贵利用强权强占民女的传说,莱辛给这一传说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和内容,《爱米丽娅 ?迦洛蒂》的情节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小公国古斯塔那。奥托阿多·伽洛蒂上校之女爱米丽娅将与伯爵阿皮阿尼结婚,而小公国的亲王孔萨迦早已倾心爱米丽娅,一直苦于没有接近的机会。就在爱米丽娅结婚的当天早上,亲王从待卫长马里奈利口中得知这一消息,他十分沮丧,绝望地请求诡计多端的马里奈利设法阻止婚礼,使爱米丽娅落入自己手中。马里奈利深会其意,想出了诡计。新娘新郎一行人遭歹徒袭击,新郎被打死,爱米丽雅被公爵的手下带到他的行宫。就在这时,公爵的情妇奥西娜也来到行宫,看穿了亲王的阴谋,向爱米丽娅的痛诉自己被霸占又遭抛弃的遭遇。爱米丽娅的父亲为了使女儿在强权面前免受污辱,答应女儿的请求,亲手杀死了爱米丽娅,全剧就在这样的血泊中结束。 剧本揭露了封建专制君主的暴虐。父亲最后为女儿道德贞操上的无暇,用尖刀直刺自己的女儿,而未直刺悲剧的制造者——封建君主,说明当时德国的市民阶级还仅能在道德领域里寻求胜利,这种道德领域的优越感在另一方面又证明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它还没有在政治领域追求胜利的魄力,因此也不可能用尖刀对准封建势力的化身—亲王。 莱辛认为悲剧造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使观者对主人公产生“怜悯”。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使观者对自己产生“恐惧”,害怕自己身上会有同样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