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坡的痛与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棉花坡的痛与暖.doc

棉花坡的痛与暖   2014年12月27日,毛泽东诞辰的第二天,我和作家余艳、李卫星一起来到杨开慧的故居。虽然我来过好几次,但这次却是瞻仰得最详尽、最虔诚的一次。   杨开慧故居在板仓冲的棉花坡下,占地约1400平方米,故居是杨开慧童年和少年时代成长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因父亲思想进步,她虽女儿身,也能从小有名、有字、有号。杨开慧号霞,字云锦,杨开慧出生的那天,飘峰山上出现了一道红霞,父母给开慧取了个乳名“霞姑”。   我们来到开慧七岁时上学的杨公庙小学,毛岸英也在此学习过,后来杨开慧转学到衡粹学校和隐储女校,县立第一女子高小。在衡粹学校,母女同校读书一时传为佳话,开慧的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   杨开慧是个秀外慧中的女子,写得一手漂亮娟秀的毛笔字,会女红。杨开慧12岁写给女友的诗:“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   父亲杨昌济在杨开慧13岁那年留学回国,应聘到湖南第一师范教书,开慧全家迁到长沙城内。毛泽东是她父亲杨怀中(昌济)教授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高足。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只视他为兄长。   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于9月间也到了那里,投靠这位恩师,寓居杨宅,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毛泽东对老师以及老师的一家人充满着亲人般的感情。在这里,他们认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同的志趣,亢奋的情感,使这一对年轻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翌年,毛泽东因母亲患病返湘,两人相约通信时彼此已用“霞”和“润”这样的爱称来称呼对方了。   据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候“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伦理学教授杨昌济的女儿”。杨昌济去世前曾致信湖南名流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时年虚数50岁。杨昌济病逝后,毛泽东还到北京的法源寺和杨开慧、杨开智兄妹一起为杨昌济守灵。并发起募捐,抚恤遗属,料理后事。杨昌济病逝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震动,他逝世的第二天,湖南《大公报》刊载了《杨昌济先生于北京逝世》的消息,同时,发表了李肖聃写的关于杨昌济生平的详细介绍。湖南教育界和北京大学师生称颂先生师德、哀悼一代名师之时,毛泽东家里又噩耗传来,他年仅51岁的父亲毛贻昌,也于1920年1月23日因伤寒突发,病逝于韶山冲。毛贻昌与杨昌济,两人之逝仅差短短的一个星期。开慧一家扶柩南下,回到板仓。他们不做俗人之举,没有披麻戴孝,只是每人在左臂上戴上青纱以示悼念。   杨家是四乡有名的世代书香之家,杨开慧比毛泽东小8岁,外表文静清秀,是位思想新潮,蔑视封建习俗的女性。浏阳的陈昌和毛泽东是同窗挚友,陈昌的夫人也姓毛,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在望鹿园附近的船山书院内结婚,19岁的杨开慧和27岁的毛泽东举行了俭朴的婚礼,她坚决不作俗人之举,不坐花轿不拜堂,不戴凤冠不披纱,毛泽东拿出六块银元,委托陈昌的夫人办一桌饭菜,招待在长沙的八位挚友。   杨开慧结婚7年,连生了3个儿子。   1925年初,杨开慧和毛泽东一起从上海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先后创办20多所农民夜校,她还担任夜校教员。下半年,毛泽东、杨开慧先后离开韶山,前往广州。   1927年夏,杨开慧与毛泽东一起到武昌,住在都府堤41号。她跟随毛泽东去上海、广州、韶山、武汉、长沙,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几乎没有过一天安顿的好日子。   1927年9月,毛泽东去浏阳文家市领导秋收起义。去指挥秋收暴动的前夕,毛泽东送妻子杨开慧及3个孩子回到她的娘家板仓,他们没有真正的家。   1927年夏,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郊外的老家。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孩子和母亲。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3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   杨开慧的处境非常艰难。有一次为了躲避追捕还跑到平江她舅舅家去躲过一阵。因为她爱其所爱,爱得其所。从此,两人天各一方,苏区与白区,俨然阴阳两界。开慧只好把她对丈夫的热爱,用笔录下来。   杨开慧对毛泽东的忠诚与爱,更是难以言表。杨开慧知道,与毛泽东再次见面,难于上青天。所以,她把她全部的爱,倾诉在字里行间,藏在墙缝屋角。她既大胆激进,同时又矜持端庄,读过杨开慧手稿的人,都会惊讶那样热情奔放的爱情宣言,会出自一个100年之前的柔弱少女笔下,而那种可以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纯粹,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情。她可以大胆地说:“即便他死了,我的情丝也将缠绕在他的尸体上,永不放松。”但是令她惆怅的是:“然而他却不知道我这样的情景。”   最后一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