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学习要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学习要点

《兰亭集序》学习要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作者及文章题目。   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研读课文。   4、解答《理解·鉴赏》   二学习的步骤和内容: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题目: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属山东)。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书法,“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后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博采众长,观摩学习,“自成一家”,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前人对其评价是:“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目前我们见到的书法《兰亭集序》,都是后人的摹本,真迹已不知所踪。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扛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现仍为游览胜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聚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参加“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王羲之将诸位名流的诗作记录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本篇课文共3段。   第1段叙兰亭盛会。   文章先叙述兰亭修禊活动的情形。首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此为入题。接下来,文章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两句,是以景物作衬托,然后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到“游目骋怀”之“乐”。这一层仍是扣住兰亭之会写的,却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句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2、3段抒发感慨。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问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引申义,表示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第3段,为了证明“死生亦大矣”这个自古如此的哲理命题,作者又宕开一笔,说到自己如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再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祟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来有自。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两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以“斯文”而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死生之大”,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回味的余地。   统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所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毫无影响,因此,文中也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三、研读欣赏课文:   1、学生背诵第1段。   师问:从记叙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写了些什么?——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事件(修禊事),人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景物环境,活动(曲水流觞)。   问:能否概括第 1段的感情基调?——乐。   问:为何而乐?——名流知音相聚,乐之一;山清水秀,环境清幽,乐之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乐之三;畅抒胸怀,心旷神怡,乐之四。身为官宦的作者在此“良辰美景”,既无丝竹之乱耳,更无案牍之劳形,怎么能不乐呢?   问:朗读时,感觉这段话语言如何?——语言简洁、淡雅、准确,虽写了山、岭、林、竹、流、湍、天、气、风等多种景物,但惜墨如金,山只说“高”,林、竹只说“茂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