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麦175的引育及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doc-农业科技资源网.docVIP

中麦175的引育及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doc-农业科技资源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麦175的引育及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doc-农业科技资源网

中麦175的引育及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 虎梦霞 刘效华 杨文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兰州 730070) 摘要:中麦175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03年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冬小麦新品种(原代号冬03-27),2003-2009年在甘肃省张掖等地进行适应性选择以及冬小麦品系比较试验,综合性状突出;2009-2011参加甘肃省河西水地冬小麦多点试验,两年平均产量7886.67 kg/hm2,较对照宁冬9361增产18.79%。该品种含粗蛋白 13.48 %,赖氨酸3.43 %,湿面筋24.4%,沉淀值32.0 ml,灰分18.5 g/kg,属优质中筋小麦。中抗条锈,适宜在河西武威、张掖等地区种植,也适宜在河东干旱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种植。 关键词:冬小麦;中麦175;引育;地膜;栽培技术 “中麦175”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成,分别通过北部冬麦区水地和黄淮旱肥地两次国家审定及北京、山西、河北和青海品种审定。它实现了高产潜力与水肥高效利用效率、优良面条品质、抗寒、抗病、抗倒伏、抗高温与早熟性的良好结合,是北部冬麦区和黄淮旱肥地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品种。2003年省农科院小麦所从北京引进,于2012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9-2010年 2010-2011年 冬03-27 宁冬9361 较ck增% 冬03-27 宁冬9361 较ck增% 张掖农科院 9779.85 7653.9 27.78 6108 4540.5 34.52 高台县 7553.85 6704.55 12.67 6970.35 4780.2 45.82 金昌市朱王堡 8840.25 7910.1 11.8 7388.55 6582.6 12.24 武威黄羊镇 7566.75 8203.35 -7.8 7262.1 6223.65 16.7 古浪泗水 9837.9 8759.85 12.4 7559.1 6206.1 21.8 平均 8715.72 7846.35 11.37 7057.62 5666.61 26.22 4 特征特性 4.1生物学特性 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78 d,成熟期比宁冬9361早1-2 d,幼苗半直立,返青期长势好,苗壮,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株高72 cm左右,株型紧凑,抗倒伏,落黄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56.92万,穗粒数30.2粒,千粒重42.7 g。 4.2抗性鉴定结果 2011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兰州温室进行苗期混合菌和甘谷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冬03-27对混合菌表现感病,成株期对水4、条中32表现免疫至中抗,对水7、HY8、条中33号及混合菌表现中抗。 4.3品质分析 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进行品质化验,冬03-27籽粒容重803.5/L,含粗蛋白 13.48 %,赖氨酸3.43 %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亩穗数多预计对照地膜“泾麦1号”亩产多收81.7,增产23%;比露地小麦亩产多收190.5,增产77.9%旱地多雨年份高产不倒伏,一般年份产量高,极端干旱年份减产少。实现了高产潜力与水肥高效利用效率、优良面条品质、抗寒、抗病、抗倒伏、抗高温与早熟性的良好结合,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品种。],亩播种量10 kg左右。 5.6田间管理 5.6.1苗期管理 地膜小麦采用穴播,如有穴苗错位膜下压苗,应及时放苗封口。覆膜后有少量杂草钻出地膜,需人工除草。播后遇雨易板结,因此小麦播种后遇雨要及时用铁耙破板松土,促进出苗。麦苗出土后,做好田间查苗补苗,缺苗断垄20cm以上的行段需用同一品种催芽补种,过稠的疙瘩苗要进行疏苗。冬小麦在返青期适量追肥,一般亩追施尿素10kg。 5.6.2 中后期管理 结合防治病虫害,用磷酸二氢钾、多元微肥及尿素等进行叶面追肥,补充营养,拔节初期喷15%多效挫可湿性粉剂和矮壮素,防止倒伏,增强抗旱能力,促进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扬花期、灌浆期用叶面肥进行喷施,补充营养,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5.6.3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种类繁多,条锈病、白粉病、红黄矮病、全蚀病、麦蚜、麦红蜘蛛、鼹鼠等地下害虫常年发生,危害面广,要及时防治。 5.7 收获及地膜多茬种植 当小麦进入乳熟期籽粒变硬,低茬收割,及时收获,争取颗粒归仓。前茬小麦收获后,结合田间除草,保护地膜,追施肥料(雪后追施、雨前追施),种植二茬作物甚至三茬作物,播种时注意播穴要与前茬错开。最后清除残膜、集中销毁,防止土壤物理污染。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重大专,编号1203NKDF018。 作者简介:虎梦霞(1974—),女,农艺师,主要从事春小麦育种及区域试验工作。 通讯作者:杨文雄(1964—),男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