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忧伤是思考本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知远:忧伤是思考本质.doc

许知远:忧伤是思考的本质 2013年06月09日 02:39 来源:北京日报 对于许多70后和80后而言,许知远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们马上会联想到12年前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如同有人说,听到许知远,就能闻到青春的味道。而这个名字,对很多90后来说已经陌生了,因为他不写博客,不玩微博,并不活跃于舆论的风口浪尖。10多年来,他立志于“媒体写作”,充满忧患意识,从未停止对时代提出严肃的质疑。 于是我开始疑惑:眼前这个嘴里嚼着口香糖,脚上穿着人字拖,几乎每年出一本书的许知远,还是12年前那个忧伤的年轻人吗? 单向街:好书店,不畏流浪 许知远来了,近一米八的高个儿,人群中格外醒目。他身穿一袭松松垮垮的白衬衫,故意松开两粒扣子, 一头蓬松的长发自然卷曲,垂至肩上,走起路来长衣飘飘,溢出几分诗人气质。这张脸上写着叛逆却不显得颓废,他今年才37岁,在三里屯这栋写字楼里,负责主编《生活》《商业周刊》。 他是个有理想的杂志人。做《生活》,他提出“令优质精神心生活成为可能”。做《商业周刊》,要延续传统“从不犹豫提供观点,通常是强烈的观点。我们期望你发现,有可能清醒、机智地描写商业世界,既不虚张声势也不乏味”。做《东方历史评论》,他希望“关注当下,但拒绝变成一台投影仪;关心未来,却不贩卖进步的武器”。 许知远手里拎一白色布袋,这在杂志社里被看作是“许主编标志”。 因为他每次进出必拎着这个装了四五本书的布袋,见袋必见人。走进他的办公室,要不是那张办公桌,必让人错以为是到了图书资料室——地上、座椅、窗台无书不放,三米长的书柜上满满当当地摆着成套的《三国志》《前四史》…… 他说,读书人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书店。 想起5月26日星期日的下午,一百多个年轻人挤在朝阳大悦城4层的单向街图书馆,他们为沙龙专程赶来。这是单向街成立7年来的第512期沙龙讲座:历史的界限——历史传播的尺度与边界。许知远作为5名嘉宾之一,因临时有事没到场。有人惋惜,“就是奔着许知远的名儿来的”;也有人满意而归,“几个嘉宾讲得不错”。 许知远笑了:“我不是每场沙龙都去的,不过平时有空会去那里坐坐,喝杯咖啡,翻翻书,看看那里的小朋友。”他把在书店里工作的年轻人亲切地称为“小朋友”,而这个书店对他来说是陪他一起成长的“老朋友”。 这个老朋友,是7年前他和吴晓波、于威、覃里雯、张帆等13人一拍即合,每人出5万元入股成立的。书架上的书涉及传记、传媒、历史、文学、建筑、音乐、电影等,许知远说,就是不许卖大众畅销书。来这里的多是年轻男女,他无奈:“现在人一毕业、一工作,似乎就不阅读、不思考了,这是社会早衰的表现。” 单向街因为高品质的书籍、免费的文化沙龙,被很多人称为北京的人文地标、精神相约的公共空间。 单向街图书馆诞生于2006年的元旦,由圆明园东门的一间画廊改造而成。对此,许知远有过一段引人入胜的描述:“直到天花板的书架有30米长,大约需要20分钟,你才能从这头走到那头。如果你赶上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此过程中,大约十束阳光会暖洋洋、懒洋洋地打到你身上。冬日里晒晒太阳,夏天露天坐在院子里,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 这一年的阳春三月,许知远筹划了单向街的第一场沙龙:和西川一起读诗。篱笆围成的院落内,是铺满阳光的小石头,核桃树抽出嫩黄的新叶,树荫下摆放着玻璃圆桌和白色长椅,几株翠绿的爬山虎爬上院内书屋。纷至沓来的一百多人,听诗人唐晓渡介绍西川的文风特色,听诗人简宁谈论西川的新作《深浅》,跟着西川一起朗诵诗歌,讨论创作。 那是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但位置太偏,生意也就冷清。每次沙龙活动,观众和嘉宾都得大老远跑来。2009年,单向街从圆明园搬到蓝色港湾——那座两层的欧式朱红色小楼,有书,有沙龙,有露天的阳台和咖啡,在商业繁华的蓝色港湾中遗世独立,宛如一方文化“静土”。然而又是3年,单向街已无力支撑高额的租金。许知远召集股东,发起“为单向街寻找100个主人”活动,这不是一次悲情的募捐但要寻找更多愿意参与到单向街的人。两个星期,1000多人为单向街筹款20多万。 7年来,3个驻地,2次搬家。但在许知远心里,圆明园那儿是书店离梦想最近的地方。这个梦源于昔日北大文化的标志之一——风入松。 1995年9月,许知远成为北大微电子专业的新生;10月,风入松书店在北大南门安了家。彼时的许知远迷茫而叛逆,风入松立刻成为他精神寄托的天堂。“当时,我就震惊了,世界上有这么美好的地方。”许知远回忆道,“风入松里面书都是开架的,放了很多小桌子,地上铺的是地毯,可以坐在地上看书,比我去的所有图书馆都舒服,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那里看免费的书,实在不好意思了,就买一本。”风入松的讲座对他后来办书店、办沙龙影响至深:“那些读过的书,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