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7矿物质2
十一、铜 1.铜的生理功能 (1)构成含铜金属酶和含铜蛋白的成分: 铜主要是以酶的形式起作用,至少已经有十多种含铜金属酶,并且它们都是氧化酶。 (2)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铜参与铁的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缺铜时红细胞生成障碍,表现为缺铜性贫血。 (3)促进结缔组织形成: (4)其他功能: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健康、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及维护毛发正常结构、调节血糖等。 十一、铜 2.吸收与排泄 (1)吸收 铜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少量由胃吸收。胃肠道对一般食物中的铜吸收率很高,其表观吸收率约为55%~75%。铜的吸收率受膳食中铜水平的强烈影响,如每天摄入铜小于1mg时,其吸收率为50%以上;当每天的铜摄入量增加到5mg时,吸收率则下降为20%。 (2)排泄 铜的主要排泄途径是通过胆汁到胃肠道,再随唾液、胃液和肠液回收,没有回收的铜以及少量来自肠道细菌的铜一起经粪便排出。此外,经尿液、汗液、皮肤、指甲、头发也可丢失少量的铜。 铜缺乏:不缺铁的贫血。至今未见我国有明显的铜缺乏人群。 铜过量:引起脂质代谢紊乱。 急性中毒:误食铜盐、食用与铜容器或铜管接触的食物或饮料。 症状:口腔有金属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发生肝、肾衰竭、休克、死亡。 十一、铜 3.缺乏与过量 十一、铜 4.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膳食参考摄入量: AI 2mg/d ; UL 8mg/d 食物来源: 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每天膳食即可获得2mg 海洋食物(牡蛎、贝类)、坚果类是良好来源 动物肝脏、肾,谷类胚芽、豆类 植物性食物含量受地球化学因素、加工方式影响 奶类、蔬菜含量甚微。 胰岛素的朋友: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1977年被发现。 十二、铬 铬有二价铬、三价铬和六价铬之分。二价铬不稳定,可很快氧化成三价铬;六价铬有毒,机体不能利用。正常人体内铬含量为6~7mg,并主要以三价铬的形式存在 。 组织分布:主要存在于骨、皮肤、脂肪组织等 除肺以外,各组织和器官中的铬浓度均随年龄下降。 老年人常有缺铬现象。 十二、铬 1.铬的生理功能 (1)加强胰岛素的作用 三价铬是体内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组成成分,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和利用。 (2)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铬可能对血清胆固醇的内环境稳定有作用。动物缺铬血清胆固醇较高,补充铬以后可使血清胆固醇降低。 (3)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 某些氨基酸掺入蛋白质受铬的影响。在DNA和RNA的结合部位发现有大量的铬,提示铬在核酸的代谢和结构中发挥作用。铬对最适生长也是需要的,缺铬动物的生长发育停滞。 十二、铬 2.吸收与排泄 (1)吸收: 机体对三价铬的吸收率很低,大致为0.4%~3%或更少,且随着膳食铬含量的上升而下降。对铬的吸收部位和机制的了解甚少,在大鼠小肠的中段,认为是铬最易扩散之处,其次是回肠和十二指肠。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能促进铬的吸收,而高糖食物可增加铬的丢失。 (2)排泄 食物中绝大多数的铬从粪便中排出,少量从尿中排出。 十二、铬 3.缺乏与过量 (1) 缺乏 铬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完全肠外营养的情况下,易发生铬缺乏症。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周围神经炎,血浆对葡萄糖的清除受损,呼吸商降低,这提示机体优先使用脂肪作为能源。 (2) 过量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的价态有极大关系,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约高100倍。在食物中大多为三价铬,其口服毒性很低,可能是由于其吸收非常少。 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六价铬是强致突变物,三价铬不致突变或其作用甚微。 十二、铬 4.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膳食参考摄入量: RNI:50μg/d UL:500μg/d 食物来源: 肉类、整粒粮食、豆类是良好来源 乳类、蔬菜、水果含量低 牙齿健康的卫士 十三、氟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过量又可引起中毒。正常人体内含氟总量为2~3g,占体重的0.007%。 组织分布: 99%积存于骨骼和牙齿; 少量存于内脏、软组织及体液。 十三、氟 1.氟的生理功能 氟在骨骼与牙齿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能与骨盐(主要为羟磷灰石)结晶表面的离子进行交,形成形成氟磷灰石而成为骨盐的组成部分。 骨盐中氟多时,骨质坚硬;适量的氟依赖于钙和磷的利用及在骨骼中沉积,可加速骨骼成长,促进生长,维护骨骼健康。 是牙齿的重要成分,被牙釉质中的羟磷灰石吸附后,在牙表面形成一层抗酸性腐蚀的、坚硬的氟磷灰石保护层。 十三、氟 2.吸收与排泄 (1) 吸收 氟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胃部,其吸收很快,吸收率很高。饮水中的氟可完全吸收。食物中氟的吸收率为75%~90%。骨料中氟较难吸收,食物中大量的钙、铝等可抑制氟的吸收,而脂肪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美术上册课件 色彩的冷与暖 2.ppt
- 01 前言.ppt
- 01-102指考国文试题(定稿).docx
- 02形考任务.docx
- 04茶与抗癌.ppt
- 04茶与抗癌1.ppt
- 09年安全生产技术内部辅导资料1.doc
- 1-6变压器油的运行.ppt
- 1.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导学案(第1课时).doc
- 1.CMBP课程总结摘要.ppt
- F-T组分改性Cu_ZrO₂基催化剂:合成气直接制异丁醇的性能与机理探究.docx
- 艾灸时长对骨性膝关节炎疗效的深度剖析与临床研究.docx
- 极性SBS接枝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尼龙性能的改性研究.docx
- 交联型聚磷腈负载含氮杂环阳离子碱性膜:制备工艺与性能的深度探究.docx
- 面向再制造的零件缺损修复区域几何造型关键技术研究.docx
- 构建多维视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深度剖析与实践探索.docx
- 南方思科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员工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的深度剖析与实证探究.docx
- 针灸治疗肩周炎随机对照文献的质量剖析与提升路径研究.docx
- 电力技术安全培训课件.pptx
- 铝灰基絮凝剂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能研究.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