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改革迫在眉睫技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长城——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 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 形态共存的开始。” 单元结构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及特征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隋、唐: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日趋衰落 先秦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的政权变迁 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 西魏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北朝乐府诗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⑵崛起: ①背景: ②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3、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 ⑴依据: ⑶意义 由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也为孝文帝改革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⑵措施:(经济、政治、文化) 1、阶级矛盾尖锐: (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 产生两大矛盾: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阶级矛盾) 二.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材料一: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材料二: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即九品相通制。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二的现象对北魏政府有什么影响?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2、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3、社会动荡不安 ⑴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⑵表现: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百余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游牧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由于其缺乏稳定性,政治制度就无法健全与完善。文化与现实的差距,使得民族的心理自卑而自大。 ——《中国经济史》 三.改革的推动力 ---统治者的因素 1.冯太后: 2.孝文帝: ⑴471年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 ⑵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主观条件) ⑶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要巩固统治,就必须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