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构工程师的经验总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結构工程师的经验总结

在这里搞结构的工程师我想应该也不少吧!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肯定会改模! 改模的原因无非就是下面几个因素: 1,客户要求; 2,品质改善 3,结构变更 4,设计不良 所以现在我建议大家把自己在工作当中碰到的,关于我们做结构时所范的错误的结构实例,以贴图和加以分析的形式,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把它们共享出来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我想有益于我们做结构! 另外,有好的结构,大胆创新的结构和成功的实例!也可以放到这里! 注意: 此贴加分适当放宽! 提议已经获得优秀会员的朋友带头!! 结构问题: 卡钩处易断裂! 我的解决方案: 如下! 1,减胶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是因为这个零件的本身的料厚是1.8 而这个卡钩的厚度是2.4和2.7,所以我分别减掉了0.5和1左右! 这样的话, 分析: 第一,因为料厚严重不匀,所以此处塑胶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密度小,当然强度也就不好! 第二,弹性不好!如此处是要经常拔插的!我们的QC检验结果是拔插30到40次左右!100%拆断! 我的改模方案如下! 第二; 加上工艺圆角! 避免拐角应力集中,增加强度 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失败的例子还真不少,每一款机出来都会总结一点教训,随便说一两点,慢慢再补充: 1、设计的时候拔模斜度,特别是涉及到与外观和装配有关的地方斜度一定要设计好,否则出来的效果会和想象的不一样,比如,干涉,或者间隙会很大,我相信很多人也在这方面吃过亏的; 2、不要忽略了螺钉,很多时候在3D设计中为了省事的在装配图中都不画螺钉,这个要特别小心,往往经常会出现模具开出来,试装的时候螺钉和有些器件就干涉了,所以,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器件,尽量还是在装配图中间全部画出来,这样就减小了出差错的机会; 3、和模具厂家人员沟通也很重要,做模的人都有个习惯,就是做的时候总是会留一些余量,等你修模的时候慢慢加胶,所以,最好事先给他们讲清楚你自己的要求,有把握,应该一次做到位的地方,一定要他给你一次做到位,比如定位的地方。 加一句,不仅做干涉检测,还要做拔模分析。 绿色件为铝板,组合关系如图 失败一:蓝色按钮与绿色件的配合处割手,应做导角。 失败二:蓝色按钮按时下,被绿色件卡住复不了位。(弹簧未表示) 马上就要生产了! 我现在是把绿色件改为塑料件表面电镀。 为什么起初那绿色件为设计为铝板呢?而后来设计为塑料件表面可又为什么电镀呢? ??????我有这样一个建议:铝板和蓝色按钮配合的孔可不可以拉伸一定的深度(最好拉伸的深度大于按键的行程),铝板孔表面还可以做一个小的R角,这样的设计就可以避免卡键和拉伤手指。 adam66 wrote: 做外殼時,做雙直口可加大爬電距離,這對做家電的很重要。當爬電距離不夠時,只要讓接合面多折幾個彎就好了。这是防ESD设计的一种办法: ESD就是静电失效,通常要求电压8KV~16KV不等, 加双止口就是在止口内侧再加一圈连续胶墙. 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的, 有时加个骨仔就好了, 再说让接合面多折幾個彎会不会把模具弄的太复杂了点? 仅个人一点体会, 希望各位高手多多指教成, 谢谢! 以前做过一个塑胶盒,如图示(大致外形,当时还没用3D软件设计),第一次试模出来后,上下盖扣好后稍许用力就会发出啪啪声,原因还不是太好找,最后用放大镜才发现在上下盖按合处多了一个0.1mm的小台阶,通知模具厂修模后搞定, assembly 前面用螺絲頭,定位環,后面用扣位,配合緊密定位柱 圖中透氣珊處沒有加強筋,兩邊受力有微小變形,因為整個結構沒鎖緊螺絲,上下殼擠壓產生縫隙,不能復原。加加強筋後變形變小, OK, drop test用力摔也沒有問題 在此我有一些關於結構設計方面的感想. 1.我覺得做結構設計是一個很綜合的技術活,它涉及了外觀,機構,材料,機械,模具,電子,五金等相關門類和知識.特別是模具方面,我建議所有想更好地從事結構涉及的人們需要到模具廠去待一段時間,這樣對設計絕對有無窮的益處. 2.因為我們做結構設計必須與各種模具打交道,如果你都對模具的制作加工,結構,材料等都不了解的話,你就很難將結構設計好,即使勉強設計了一些東東,等模具出來也是改來改去的,問題一大堆.更談不上去與模具廠的師傅們去做什麼深切的溝通了.因為你不了解,所以你首先就處於被動,即使模具廠做了一些手腳,你也不能看出什麼.比如有一處結構用滑塊結構就肯定比用斜頂結構好,而且對現有結構有利,但是你因為不懂,隻能聽任模具廠說不能用滑塊結構. 3.就說斜頂結構的話,如果我們自己會算到它的動程,那麼我們在設計之初,就應考慮到在可能用到斜頂結構的地方留下足夠的空間,不至於等到模具做下去後才來改結構,改得痛苦萬分. 现在对很多胶件的壁厚要求都很

文档评论(0)

cv7c8hj6b4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