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业媒体如何驭用公民新闻
专业媒体如何善用“公民新闻” 陈昌凤媒体正想尽办法让公民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2013年1月21日奥巴马就任美国第57届总统,开启了一场新闻报道的盛宴。这种常规式新闻报道是专业媒体的专利,即便如此,媒体也努力把它做得“公民化”。图1是华盛顿邮报网刊出的十亿像素的照片(因超出电脑显示屏幕,无法显示照片的全部),此图拼接了奥巴马就职演讲期间13分钟内拍摄的305张照片。但是从图2可以看到,它已经融入了公民的元素。截止北京时间22日中午12:30,图中已有420位人士被贴了姓名标签,贵宾区多数还有头衔标签。这些标签大多数是网民所为——核心区域的蓝色标签,由报社制作;其它黄色标签,由社交网站Facebook的用户制作,在笔者观察的两个小时内,黄色标签多出了100多个。该图的题目定为《2013就职典礼:探索国会大厦外的场景》(《Inauguration 2013: Explore the scene outside the Capitol》),在说明中强调:用户可以通过放大功能“探索”这张照片的所有细节,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官员、贵宾,还可拖拉黄色标签,平移到自己的Facebook帐户中。图1:图2:笔者在蓝色标签区域(贵宾区)找到了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并且滚动鼠标看到放大了的图,如图3(左下)。在蓝色标签中移动鼠标,可见不少耳熟能详的名字:前总统卡特夫妇、克林顿与希拉里夫妇、驻联合国大使赖斯,还有白宫发言人、芝加哥市长、总统顾问,还有歌唱家K. Clarkson、诗人R. Blanco、马丁·路德·金三世,以及奥巴马的妻子女儿、岳母、妻舅、朋友……这些信息,对于政治学者、传播学者、文艺爱好者、八卦分子,都有点吸引力。黄色的标签下多是普通公民、记者;那些远在画面边缘、甚至隐在背景后几公里外的网民,也都兴致勃勃地加上了自己的标签。图3:公民新闻:让用户参与新闻生产 《经济学人》2012年末有一期文章,称2013年互联网将成为最移动自如的媒介。其实公民已经可以自如地“玩儿”新闻、探索新闻和图片的细节了。“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在21世纪初广泛应用之后,即成为User-generated Content(UGC,用户上传的内容)的代称,它是由普通公民搜集、整理、分析并传播的新闻性信息。它在美国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尤其是英国伦敦2005年爆炸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通过手机将拍摄的突发新闻照片即时上传到了博客和社交网站上,时效性、广泛性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由此,主流媒体纷纷开设“公民新闻”平台,如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网站为每篇报道嵌入了实时更新的服务(Technorati),读者可以编辑或修订报道的内容;BBC很快就在新闻中增加了专门的用户意见栏;MSNBC建议编辑们给用户提供拓展的机会。英国最热门的新闻网站之一Guardian.co.uk开设了“新闻”留言板,用户在1999年至2005期间贡献了超过60万条讯息。“公民新闻”的出现,预示着传播理念的变革。传播中的“传—受”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初期的“公民新闻”,出现在BBS、博客、播客上,随之出现了一些号称“公民新闻”的网站,如今它又广泛登录到社交类媒体上。 “公民新闻”:专业媒体的在线资源其实对于专业媒体而言,“公民新闻”就是一种在线信息资源。公民的参与,大大扩展了新闻的视野,提升了新闻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了时效性。据Alton Y.K. Chua等人对用户上传到CNN网站的iReport社区的视频标签进行的量化分析所得的结果:公民提供了更多元的新闻信息,而职业记者眼中的重要新闻并非都能引起公民新闻的兴趣。换言之,公民新闻的视野更开阔,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更接近公民的实际需要。尽管互联网提供了跨越国界的技术,公民新闻报道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本地性倾向。“公民新闻“一直被视为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然而研究也发现:传统媒体正在收编公民新闻运动。早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BBC就发动网民上传自己拍摄的反战新闻图片,BBC选择其中的一些发布到自己的网站,达到了专业工作者无法企及的效果。在2005年伦敦的地铁巴士连环爆炸案中,BBC从用户那里获得了22000份电邮、文本信息,300张图片以及许多视频素材。CNN在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公民记者”,并特别说明公众所上传的多媒体素材将可能被用于CNN的常规新闻报道中,充分激励公民、运用公民提供的信息,从中获取了不少珍贵的独家新闻素材。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CNN 又搭建了一个名为“CNN’s FAN ZONE”的互动空间,为世界杯赛的观众提供上传和分享图片和视频的平台。2006年8月2日,CNN正式创建iReport社区。可以看出,传统主流媒体一直在积极利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