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螺旋角度不同的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研究.doc

螺旋角度不同的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螺旋角度不同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研究 2010年01月14日09:12 中国换热器网 生意社01月14日讯 ? 宋雷????高磊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抚顺113001) ????????【摘要】对螺旋角度分别为25°、30°和40°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与研究,同时对螺旋角度为25°、30°和40°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角为40°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最高,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效率都比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效率高。 ????????关键词:螺旋折流板;弓形折流板;螺旋角;传热效率 ????????中图分类号:TH16,TE965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炼油厂采用的冷换设备中,其壳程介质的流动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弓形折流板Z字形流动方式1[~3,]这使得冷换设备的总?传热系数一直较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种新型冷换设备-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开始应用于工业领域,其壳程介质的流动呈螺旋线,折流板为伞型,每块折流板与壳体轴线呈一定的夹角,相邻的折流板?在周边首尾相接,每四片构成一个外圆周连续的螺旋线,这种结构改变了壳程流体的流动状态和换热面积,提高了传热效率。 ????????1.螺旋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比较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螺旋折流板结构设计独特,与弓形折流?板的结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以其介质螺旋?状的流动状态代替了传统的弓形垂直折流板Z字形反流动状态,?使壳程压力降明显降低,在相同流量条件下可使压降减少45%左?右。(2)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尤其适用于粘稠的介质及结垢严重的?介质。(3)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抗振性,特别适用于流动?介质流量波动较大或气液两相的情况。(4)壳程侧无滞流区与死区,?因此可减少污垢沉积,换热器在使用后期仍然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延长了检修周期。(5)壳程介质流动状态为螺旋流,流体湍流程?度加剧。使换热管层流厚度减薄,有利于热交换,提高传热效率。?据国外资料报道,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单位压降下的壳程膜传热?系数是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膜传热系数的(1.8~2)倍,许多工?况下的传热系数值可提高(20~30)%,因此可减少换热器的尺寸?和质量,为冷换设备的大型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结构,如图1所示。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结构,如图2所示。 2.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2.1实验目的 ????????实验在对25°、30°、40°这3种螺旋角度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进行测定与研究的同时,将其与同规格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最佳时的螺旋角度,以及25°、30°、40°这几个不同螺旋角度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效率是否都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效率高。 ????????2.2?实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实验采用壳体内径为Φ250mm,长度为3000mm,三台换热?器管束都是两管程。管子规格为25*0.5*2500,3台换热器的换热?管都是40根,管子排列方式为正方形旋转45°。实验在冷换设备?综合测试实验台上进行,主要测试仪表、设备为:(1)数字温度计,?其分度为0.01,量程分别为(0~50)和(0~100)。(2)压力表和?压差计。(3)LZB-50转子流量计和LZJ-100转子流量计,其量程?均为(1~50)m3/h,使用时两者并接。 ????????2.3?实验流程 ????????实验主要包括2个回路、3个组成部分。两个回路为冷回路和热回路,即换热设备的壳程和管程。管程走介质热水,壳程走介?质冷水,测试水水之间的换热效率。3个组成部分包括冷水的小储罐和冷水的大储罐(这样便于水量的流动平衡稳定)、热水的储罐和加热部分以及循环动力系统。实验流程图,如图3所示。 2.4?传热性能测试结果 ????????实验中管程介质为热水,初定体积流量8m3/h;壳程介质为冷水,?体积初流量为2m3/h,按1m3/h依次变化。测试结果,如表1~4所示。 2.5数据处理 ????????根据本次实验数据及介质的运行环境,建立壳程传热系数公?式的基本形式; ????????1/K=A0/Ai*(1/hi+r)i+(1/h0+r0)+rp(1) ????????式中:K—总传热系数,W(/M2*K);A0—管外壁表面积;Ai—管内?壁表面积,m2;hi—管内膜传热系数;h0—壳程传热系数;W/?(M2*K);ri—管内壁污垢热阻;r0—管外壁污垢热阻;rp—管内壁热阻,K*m2/W。 在计算过程中,当(Φi-Φ)0/Φi10%时(

文档评论(0)

huang37168h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