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名老中医治病绝招.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老中医治病绝招

益母降压汤治疗高血压(朱良春) 【处方】益母草60g、桑寄生20g、杜仲12g、甘草5g 血压高,用益母草疗效很好。该药清肝平逆,对产后血压高尤有效验。 【加减】①头痛甚加夏枯草12g 钩藤20g 生白芍25g 生牡蛎30g ②阴虚甚加女贞子12g 川石斛15g 大生地15g 杂病泛用控涎丹(洪哲明) 控涎丹出处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方》,又名妙应丸,乃十枣汤衍化而来,由大戟、甘遂、白芥子组成。后世医家对本方颇多赞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控涎丹乃治痰之本,……惟善用者能用奇功也。”《张氏医通》亦云痰饮诸症:“此药数服,其病如失。”清代医家王洪绪,亦用控涎丹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因其方雄功伟,疗效卓著而誉之为子龙丹。 本方配伍严谨。大戟,《本经》主治“十二水、肿满忽痛、积聚”。甘遂,《本经》谓:“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峻逐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破瘀。尤妙伍用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开胃,通络行滞,相得益彰。 洪氏常用三味等量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5g。晨起空腹服1丸。服后勿进食饮水,得泻后,略进糜粥。一下不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时,腹泻反不甚,但见便溏。洪氏并不主张久服控涎丹,但对于顽痰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的结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近年来,洪氏常加入少许麝香以通阳活络,疗效更佳。 关于使用控涎丹之指证,洪氏对具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者,皆用控涎丹攻逐。 其一,在常因痰湿所致的水肿、臌胀、胃脘痛、胸胁痛、腹泻、眩晕、癫、狂、痫、咳喘、心悸怔忡等病证中,兼见舌苔滑腻垢浊,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弦、滑;或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脘痞塞胀满;或素盛今瘦,肠鸣漉漉者。 其二,局部肿胀或疼痛,兼见舌体隐青、紫斑,且舌苔滑腻等痰瘀胶结证候者。 其三,任何部位的癥积痞块,或多发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其四,久治不愈的疑难痼疾,兼见舌苔滑腻,舌体胖大或有紫斑者。 其五,凡有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等虚象见证,且屡用温补不效,兼见痰涎多,舌苔滑腻,而正气尚支者。 对于虚痰,洪氏亦常先以控涎丹攻逐,待邪势已衰,再议培补。他认为痰为实物,故虚痰亦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湿久滞,阻碍气机,遏伤阳气,则脏腑愈加衰惫,痰饮水湿愈聚愈多,形成恶性循环。此时痰饮水湿往往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攻逐痰饮水湿,即可切断此恶性循环。洪氏认为对痰饮水湿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先攻后补要比攻补兼施为好,无互相掣肘之弊,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正气大衰,虚阳有浮越之势,阴液有涸竭之虞,不耐药力者则不宜用控涎丹攻逐。 洪氏认为控涎丹不及十枣汤峻猛,但疗效优于十枣汤。用其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常收捷效。仅举数例,以示一斑。 一、胃脘痛 李xx,女,45岁,1960年10月2日诊。 胃脘疼痛十余年,每因进食生冷或恼怒抑郁而发作。吞酸嗳气、痞闷纳呆,屡治罔效。近半年疼痛发作频繁、剧烈。饮食日减,明显消瘦,有时大便色黑如漆。某医院怀疑为“胃癌”。近一月病势又增,胃脘胀满,攻痛不止,时有呕吐,以为不治。诊见:羸弱神疲,面色晦滞,苔白滑润,脉细涩。胃气失降,聚浊生痰,痰气交阻,胃腑血瘀,痰瘀互结。虽羸弱神疲,亦不可滥用培补,唯逐瘀涤痰,方可和降胃气。正气尚支,但用无妨,投控涎丹一丸。服药后,泻下稀水约一痰盂,且夹有红白秽滞之物。胃脘略舒,欲进糜粥,翌日又服控涎丹1丸,泻下已少,仅有秽滞之物。胃已不痛,胃纳亦增。十余日后,又觉得胃脘满闷隐痛,再服控涎丹而解,俟后,又间断服控涎丹40余丸,诸证悉除,身体健康,迄今20余年,终未复发。 【按】:洪氏认为,胃脘久痛,痰瘀结胶者居多。肝气犯胃,气郁生痰;胃火灼津,则生热痰;食滞胃脘,有碍运化,亦可聚浊生痰,此皆实证,其缘于虚者,多为中焦阳气不足,水谷精微,化失其正,亦聚饮生痰。痰湿阳遏,胃络气滞,瘀血内阻,势必致痰瘀胶结。对于胃脘久痛,无论虚实,有痰瘀之见证者,洪氏皆用控涎丹攻逐。六腑以通为补,胃气得畅,则精微得化,痰病得愈。 二、产后肿胀 王xx,28岁,1978年5月19日诊 分娩前周身微肿,今分娩已逾旬日,身肿尤甚,下肢按之陷指。腹膨隆如鼓,喘促倚息,不能平卧,呕吐频繁。恶露量少,少腹疼痛,尿少不畅。虽迭进宣肺利水、温肾消肿、益气化瘀之剂,寸效杳然。询问病家,素不喜饮,时肠呜漉漉。脉沉、苔白厚腻、舌质隐青。显系瘀血痰饮博结于内,以致三焦气化失调,予控涎丹攻逐之。服药一时许,腹痛更衣,大泻污秽积水,恶露亦行,紫黑多块。喘促渐平,夜能安卧。两日后,肿胀十减七八,呕止。继以益气化瘀剂调理数日而安。 【按】:素有停饮,经气失畅,即恶露不行。瘀血内停,水饮难以消融;痰饮潴留,瘀血更易结踞。丹溪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若不迅除,久则势必棘手。寻常平淡之剂,难奏速效。况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