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元御在《素灵微蕴·消渴解》中所说“消渴之病,责 于怒,独责于肝木。”[虽然有失偏颇,但是的确说明了“消渴”与肝的关系密 切,不可忽略,也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所说:“凡初觉燥渴,便 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若有一毫不谨,纵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 矣。”[44]此言不仅也说明了“消渴”与情志过激有关,也从养生治疗的角度说明 了,情志条畅在“消渴”病机中的意义。 此外,由于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以致血行障碍而造成血脉瘀滞,最终将会引发 诸多并发症,如雀目、内障、脉管病变等。而今天的西医认识也证实糖尿病的 并发症主要以小血管和神经的损害为主。现代心理学研究还证明糖尿病患者主要 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糖尿病的个性行为特征常表现为情绪不稳、神经过敏、 适应力差、内向、被动、依赖、幼稚、不安全感、优柔寡断,心理常处于抑郁状 态,因而糖尿病患者具有情绪压抑、自卑、心胸狭窄、倔强、急躁易怒等特点。所有这些,不仅证明了中医理论的先知先觉,也足见中、西医学颇有相似,可 谓异曲同工。 综上,肝与“消渴”发生的关系关键在于肝体阴用阳,藏血而主疏泄,“用阳”必赖“体阴”所养,一旦抑郁而疏泄失常,情志郁积则化火生热,耗损肝阴, 或肝之阴血本身不足而致阳亢,均可变生“消渴”。 肺与“消渴”的关系 3 肺与“消渴”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肺脉??微小为消瘅。”《灵枢·本脏》云: “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何以言此? 只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且肺主“通调水道”,在津液的 输布过程中肺的宣发肃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经并行。”因肺为“娇脏”,倘若外邪入侵,肺脏受伤,或本身气血 虚弱则更易受邪。而一旦肺受邪害,失于宣降,津液不能升腾于上则水液下流, 直趋膀胱,上焦官窍组织因之失濡,故而出现口渴思饮;膀胱水盛则小便增多。 所谓“肺脆”“肺脉微小”皆阴液受伤之故也,故朱震亨《症因脉治·三消总论》 云:“燥火三消,即风消也,多渴饮不止,唇口干裂,烦躁不宁,此燥火伤于肺,即三消症也。”[38]楼英·《医学纲目·消瘅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 津液之精微,守养筋胃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 饮一溲二。”[47]皆说明肺与消渴的发病的密切关系,即因肺的生理病理特点所致, 常易形成阴伤化燥,或水津不布的病机,从而出现口渴引饮小便增多等一系列“消 渴”症状。 又因心肺同居上焦,一主血脉,一朝百脉,故心病常易影响到肺。心火旺则 肺受其热熏灼,而生燥热;心火不足,不能温煦肺金,或者肺为寒邪所遏,均可 导致肺气郁而生热,化燥伤津,均可酿成“消渴”之症。故《素问·气厥论》云: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尤 怡《金匮翼》云:“心移热于肺则为鬲消,鬲消者,心肺有热,胸满烦心,津液 燥少,短气,久则引饮为消渴也。”可见,心肺相互影响,形成“消渴”之症。 综上,肺与“消渴”发生的关系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肺的生理特点,即宣 降气机,布散水津,肺气不宣则水液直趋下焦,则为多尿,上焦官窍不濡,五脏 干涸,则为口渴多饮;二是肺的病理特点,即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容易为邪气 所伤而致津伤化燥,均易导致“消渴”之疾。 脾、胃与“消渴”的关系 4 脾、胃与“消渴”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脾脉??微小为消瘅”。《灵枢·本脏》云: “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脾胃皆位于中焦,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精微。维持生命活 动的一切气血津液皆由此而生。故脾胃共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消渴”之病症之所以发于脾,一方面在于,脾为一身津液生化之源,和转 输之枢纽,只要脾之运化失司,则津液乏源,必然导致机体津液亏虚,以致官窍 失于濡润,出现口渴思饮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因于脾转输津液发生障碍,脾不散 津则水液不行,内停成湿,湿聚日久,郁而生热,不仅反要耗伤阴津,又因湿热 内蕴,津液不行,热伤阴津,而生口渴之症;且脾主升清,若清气不升,水谷精微 随湿下趋,亦致小溲频数,量多而味甜也。正如张锡纯所言:“迨至膵病累及于脾, 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 [28]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辨·消渴说》中所云:“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 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49]亦是指此而言。 至于“消渴”之病生于胃,则因于胃本阳土喜润而恶燥,倘若胃中火热太甚, 不仅会消谷善饥,亦因津液匮乏而口渴引饮。《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 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医学传心录·消渴》 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