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应当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doc

楷书应当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楷书应当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楷书应当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当代著名书法家廖蕴玉先生访谈录受访者简介:廖蕴玉,现年84岁。任职于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喜书法,六十年代毕业于广州文史夜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班,得到容庚、商承祚、胡根天等名师指导;70年代受商老器重,调入中大古文字研究室,专职文字、书法研究。其书法作品楷宗欧、颜,上溯钟、王,兼采北碑;行草宗王,广收众美,均有自家风格。其楷书笔法一改古人“逆入”、“迴收”的模式,主张下笔“直落顺收”,八十年代,曾在《书法报》引起广泛争论和关注,并得到多数读者的认可。其作品在1979年第一次书法评比中名列前茅。著作有《楷书书写门径》(广东、港、台、日本多次翻版)等十几种。长期业余在广东书协楷书培训班、海珠艺术学校、广州军区老人大学从事楷书教育。名录于《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第一集)、《中国文艺家辞典第一辑》。最近,笔者就有关楷书的创新发展问题走访了廖蕴玉先生,下面是谈话记录: 困惑与出路 田方:去年底九届国展后,书法界及广大书法爱好者在肯定主办单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同时,对书展出现的许多现象感到困惑。尤其是参展作品的质量问题,书风引导问题,形式主义问题等,负面的反映比较强烈。不知老师对此有何看法? 廖:我年事已高,腿脚不便,近年来已很少参加各方面的活动。但“九届国展”就在家门口,我还是坐着轮椅浏览了一番。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书展规模排场的气势,确已今非昔比。但就参展作品的质量而言,却很难见到与时俱进。不少作品尺寸高大,却笔力浮滑、体形松散;色彩斑斓,却具象迷离、美感乏陈。就楷书作品而言,占参展作品的比例偏少,精品更少。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书法界令人遗憾的现象。 田方:楷书作品入展少是近年来国展及其它大小展览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有人说,楷书难写,耗时费力难出成果,这是否楷书作品少入展厅的原因? 廖:楷书难学不容易出成果是原因之一。楷书要写出像样的作品,即使不走弯路,没有三、五年的认真练习是不行的。如果要求高一点,墨色、章法、气韵都属上品,那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就更多了。据传智永禅师居永欣寺阁上三十年不下楼,退笔五簏皆满,才成为一代大师。楷书是以点画笔法、结体、气韵为基本要素的。笔力疲软钝滞、结体失衡的作品往墙上一挂,功力不足的毛病纤毫立现,很难使人认可产生好感。我接触过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因此却步不前,而转学其它书体。二是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楷书的实用功能弱化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已没有学习楷书的迫切需要。过去千百年楷书兴盛,主要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以书取人、以书取士,楷书写不好,文才再好也很难跻身上流社会博取功名。这就迫得读书人磨穿铁砚、勤学苦练。再者,当今是商品经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功利观念强化了,急功近利的思潮很容易使人变得心浮气躁,真正能够不为功名所累、气静神闲坐下来学习楷书的人,恐怕是不多了。 除了上面谈的几点原因外,当今楷书正面临一个人为造成的窘迫生态环境。楷书作品入展少,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掩盖的是楷书面临一种困境的现实,集中表现在众所周知的“唐楷式微”方面。 唐楷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既是楷书成长的成熟标志,又是楷书发展的高峰,这是古今书家普遍认同的一个常识。但是,多年来,楷书尤其是唐楷面临的是一种不公平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扬魏碑、抑唐楷。一些书家强调魏碑的的雄强和风格的多样化,主张直取魏碑的笔法,变化其不成熟的结体,而创造自己的所谓作品风格,而对唐楷、则斥为“死板”、“僵化”、把学唐楷卓有成就的书家及作品贬为“馆阁体”、“书匠”、“没个性”。像北方的田英章先生,写欧楷是有自家面貌的,以“书匠”来否定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实在有失公允。 二是好“怪异”、恶端正。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载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过程中最终取向“方块”的形态,这本身就蕴含着对汉字形态审美变化的最佳选择。楷书的结体因汉字的“方块”而端正是必然的,行草书可以在结体及笔画的增减方面有很多变化,甚至变形,但楷书不一样。一幅结体歪斜、重心失却、形态怪异的楷书,只能给人们可笑可憎的印象。近几年来,怪异的作品多见于报刊展览,并被冠以“精英”的“精品”,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本来,从艺术多样化的角度看,应该允许一些不同类别风格、包括怪异风格的作品存在,“萝卜白菜,各有所有”嘛。但是不能厚此薄彼、抑东扬西。为什么有唐楷笔墨痕迹的作品入展少,这与评委的好恶取向没有关系吗? 三是重形式、轻质量。国展中以色纸拼接、花里胡哨的形式吸引眼球的作品不少。但内在的质量,包括笔法、结体、墨色、章法、内容、神韵等综合衡量,是否够水平进国展,就很难说了。我看了楷书一等奖的作品,也就是在章法上似乎有新颖处,评委的其它溢美评语,都值得商榷。对书法作品重形式,尤其对楷书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就书体的形态来说,楷书是一种静态的书体,易见端正,少

文档评论(0)

dsf80fhg0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