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修订)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 官学:官府开办的学校。 私学:学者私人开办的学校。 书院: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 个人读书治学兼授徒讲学。 一、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学派性书院是各个学派的教育思想的实验学校,其基本的教育特点是自由讲学。 作为教育机构,唐末出现,宋代兴盛,延续至明清。 书院产生的原因 社会动荡和社会需要 书籍的集聚和传播 私人讲学的传统 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先秦私学——诸子百家讲学 两汉精舍——名师大儒讲学 宋代书院——理学流派讲学 书院,私学分化发展的结果,高层次的私学; 读书治学的场所,教书育人的基地; 学术研究的中心,讲学争鸣的舞台。 选址——风景优美、山川灵秀的名胜之地。 建筑——秩序严谨的内部布局。 (照壁、泮池、讲堂、斋舍、祠堂、 藏书楼、启圣殿、明伦堂等) 审美取向 + 读书入世 + 谨守礼教 三、两宋的书院及其管理 宋代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 : 重视文教,思想文化环境宽松 佛教与儒学相融,理学兴起。 乱世渐平,就学读书的社会需求提升。 【北宋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朱熹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朱熹、王阳明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戚同文、范仲淹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程颢、程颐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湛若水 茅山书院。江苏江宁三茅山 【南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朱熹讲学之所 岳麓书院。 张栻讲学之所 丽泽书院。吕祖谦讲学之所 象山书院。陆九渊讲学之所 宋代书院的管理 职事组织管理体制 《学规》管理 教学组织管理 图书、经费管理 (一)职事组织管理体制 山长、讲书、副讲 学生干部——吸收年长学生参加书院管理,担任堂长、斋长、管干、典谒、经长、引赞等职事,管理风纪、事务、迎宾、祭祀、图书、作息等。 勤杂人员——厨夫、门斗、堂夫、看司等 (二)《学规》管理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三)教学组织管理 自由讲学 升堂讲说与导师制、导生制 考课与展礼祭祀制度 讲会、论辨问难与自学 “岳麓之会”,朱熹、张栻,开讲会先河。 “鹅湖之会”,吕祖谦、朱熹、陆九渊。 (四)图书、经费管理 书院图书的四个来源: 疏请皇帝赐书;动员官绅捐赠; 自筹经费购置;自行刻书。 书院的经费主要依靠学田 学田来源:一是官府赐给; 二是私人捐赠。 四、元明清书院的蜕变 元代,开始官学化 明代,兴与毁并存 清代,沦为科举附庸 元代书院 第一所官办书院——太极书院。 书院多而杂,管理和讲学水平较低,声誉和影响下降。 元代对书院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书院官学化。元统治者所采取的官学化措施,极大程度地限制了书院讲学自主灵活等特色的发挥,书院如同官学,千院一面,只是书院的又一个名称而已。明清的情况更加恶化。 明代书院 明代在诸朝中,书院数是较高的,共建1239所书院,其中以嘉靖朝兴建的为最多,万历朝次之。以广东为例,整个明代广东创办书院168所,而嘉靖一朝占78所,万历一朝占43所明末“四毁书院”,加强对书院的控制。 明书院的发展可以说是几度兴衰。明初,因为汉族统治恢复,提倡科举,重视官学,书院受到冷落。明中叶后,因为科举越发僵化,官学有名无实,于是,书院兴盛起来。明中叶后日趋腐败的政治必然遭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加强。所以,从嘉庆、万历以后,朝廷先后四次下令禁毁书院。 清代书院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采取抑制态度。 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谕在各省设立书院,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 著名学者阮元创办的杭州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就是当时训诂考据学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场所。 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下诏将各省所有书院,在省城的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改为小学堂。 清末书院弊端:一曰山长充数,不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