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综合测试3答案.doc

华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综合测试3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综合测试3答案

2013届高三综合测试(三) 语文参考答案 1.A(A. yì/sì,luò/kè,yīnɡ/yìnɡ;B. qiè/qi,zhuàn,chǔ;C. yè/jié,zhān/shàn,sè;D. xián ,zhà/shān, dào/dǎo 。) 2.B( 力透纸背:透,穿透。形容书法、绘画笔力刚劲,笔锋简直要穿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等作品立意深刻有力。一般用作谓语、定语,或分句。这里用作状语,不恰当。应改为“入木三分”。A.五光十色:形容花样繁多,色泽鲜艳。C.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如: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D.剥离:附着物或覆盖物脱落或被分离。) 3.C A“根据‘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从‘2010年数据看”“根据2010年显示数据”B不合逻辑,“防止”与“不要”,去掉“不要”; D 不当消费者和食品经营机构要停止销售和食用改为“消费者和食品经营机构要停止食用和销售” 4.B为中心句,“欺骗自我”对应“这种自我欺骗”,呼应“由此”,“有些人自信”连接“真正的自信者”,“怀疑及不满”对应“为弱点苦恼”。)5.薄:迫近 6.B(B都作介词,在。A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C代词,他;助词,的。D介词,凭借;动词,认为) 7.(①只是交代战况,看不出“谋略”;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无“谋略”可言。) 8.B于仲文 9.(1)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他们)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参考译文】   10.(1)①“边草”的叠句,描绘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图景,创设了苍茫荒凉的意境;(1分) “明月”的叠句,描绘月光满地、戍卒辗转难寐的图景,创设了凄清冷寂意境(1分)。②反复歌咏,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化语意、感情的抒发。(1分) (2)是“愁绝”。(1分)边塞枯草将尽,山岭积满冰雪,明月普照大地,胡笳声悲切呜咽,烘托了老兵的思乡愁绪。(2分)用“愁绝”二字揭示诗歌的主旨。(1分) 附【鉴赏】 戴叔伦的作品,只存这首《转应曲》,《全唐诗》作《调笑令》,并注明即《转应曲》。戴叔伦的作品,在唐代大历、贞元间,以能反映社会现实见称。其写边地生活的诗,有《边城曲》、《屯田词》等,词则是这首《转应曲》。此词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比较深刻地反映了边地戍卒的思想情绪,真实地揭示了中唐时代民间极以戍边为苦的社会心理。起句以“边草”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以边草的“尽”与戍卒的“老”构成一对鲜明的形象,借以反映长期戍边生活的愁怨。以“草”衬“兵”,以“尽”喻“老”,不独用笔新颖,而且暗寓作者对当时戍卒的同情。这种思想情绪一直贯串全词。“山南山北”的“山”,自然也是指边塞的山,这一句明写冰天雪地的景象。“千里万里”字面是写月光的普照,实则是写戍卒离家之遥远,而以明月这个最易使人动情之景,暗写戍卒的思乡怀人之情。在那遥远的边塞的山地上、雪堆里,戍卒们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远在千里万里之外而同此明月的家乡,偶尔一声胡笳传来,悲悲切切,呜呜咽咽,此情此景,戍卒的心都要碎了!这种心情,作者在词的结尾用“愁绝”二字加以概括,起到了画龙点睛、卒章见志、揭示主题的作用。 “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词之“眼”。作者为了使之得以突出表现,增加其艺术感染力,在写作上成功地使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首先是景物的烘托。全词的绝大篇幅是写自然景物:边塞的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上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用这诸般景物托出那羸弱的老兵。这样步步写来,层层烘托,感情所至,就自然凝成了“愁绝”二字。这样的“愁”,自有其沉重的扣人心弦的力量。景物的烘托之外,作者又运用叠句的艺术形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加以烘托。全词八句之中,有两对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用这种重叠复沓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反复歌咏,加强语意、感情的抒发,以尽其情;另方面也起到一种创造意境的作用。“边草”的叠句,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动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这是单一句“边草”所收不到的艺术效果。“明月”一叠,又有其特殊性:这两句乃是“千里”句末二字“月明”的倒词的重叠,用这种倒叠的手法使叠句与上句转相呼应(“转应曲”的名称即由此而来)。这样一来,既造成了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和上下勾连的构局。这种复杂的艺术氛围,就强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再加上那一声追魂夺魄的悲笳,困于戍守的老兵还会不“愁绝”吗? 《转应曲》尽管属于单调小令,但在用韵上却是比较复杂的。在全词八句之中,共押四仄韵、

文档评论(0)

dsf80fhg0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