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伦木沓”节中俄罗斯鄂伦春族《鼓舞》表演
【内容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新鄂乡“古伦木沓”节中所采录和所见的史实为依据,在了解鄂伦春族节日的同时,对俄罗斯鄂伦春族传统舞蹈《鼓舞》进行分析,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鄂伦春族 “古伦木沓”节日 《鼓舞》 传统文化
“古伦木沓”节是由鄂伦春人对火的崇拜发展演变来的,也就是“篝火节”,节日最初定于每年的春季(约公历6月初)举行,但在历史发展中曾有过断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古伦木沓”节得以恢复并定于每年的6月18日举行。最早的“古伦木沓”节意在敬神,伴随占卜、迷信等活动,而现今的“古伦木沓”节变成了集文化交流与传承古老文化的一个整合社会、促进鄂伦春民族认同的节日。
笔者于2014年参加了新鄂鄂伦春民族乡举办的2014年“古伦木沓”节,这是一场独具鄂伦春民族特色的、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民族节日。不同时期的民族歌舞与说唱艺术向人们诉说着往日与今朝,而最震撼笔者心灵的是俄罗斯鄂伦春族表演的《鼓舞》。
一、《鼓舞》的表现形式
《鼓舞》是由俄罗斯阿穆尔州滕达区区长雷萨科娃和俄布市博物馆馆长奥克萨那带队的俄罗斯鄂伦春族表演队所表演的原生态舞蹈。舞蹈长约3分钟,有舞者10人,男女各一半;击鼓并用呼喊声,伴奏者1人为男性。 击鼓者站于舞台中间偏后方,舞者在击鼓者前方。舞蹈具体细节如下:
(一)道具。《鼓舞》中持鼓者手持的是萨满鼓,即“温图文”。鄂伦春族的萨满及其信仰者相信“温图文”具有与神沟通的作用,认为萨满的“温图文”具有非凡、无穷的魔力。但在“古伦木沓”节中的萨满鼓仅具有娱乐的效用。
《鼓舞》中的萨满鼓呈圆形,鼓面直径约有53cm,用驼鹿皮制成,上面画有对称的图案,像似一对翅膀,中间有椭圆形类似于十字架的图案;鼓圈宽约7cm,厚度约1cm,用桦树条围成;鼓绳有8根,皮绳;抓环直径约6cm,材料为铁皮包皮;鼓槌长约35cm,带毛狍皮缝制,下方用黑色粗布包裹,击鼓时将下方布绳套于手上。
(二)服装。鄂伦春人的服饰大多是用动物的毛皮制作的。在《鼓舞》中,由于需要舞蹈表演,皮袍柔韧性性较布袍差,且重量较沉,所以舞蹈演员身着的是短款布袍,到腰间,呈深褐色,在领口、袖口和腰间均装饰有白色绒毛的动物毛皮,胸口中间有圆形图案也用白色动物毛皮缝制,头系五彩布条,下身穿深褐色裤子,脚穿狍皮靴子。
(三)伴奏与节奏。《鼓舞》是4/4拍子,共108小节,除最后一小节变为1个4分音符外,其余小节均采用四分音符与八分附点音符相结合的节奏型。笔者认为,该舞蹈的节奏可以看成是两个小节为一个乐节。
持鼓者不仅击鼓,还伴有独特的呼喊,主要呼喊声有“嗯――咧――嗯――咧――嗯――咧――啊――喔”。在第7、8、9、10、13、14小节呼喊声变为一小节两个字符,即“咦――啊――咦――啊”。在第25―76小节中,呼喊声又变为“嗯――恰恰――喔――咧――嗯――咧――啊――哦”,并在70小节开始舞蹈速度加快了一倍。在86小节开始,击鼓者与舞者均发出“哈――哈”的声音,达到了舞蹈的高潮部分。
(四)舞蹈动作。击鼓者持鼓站于后台中间偏后,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双腿微弯曲,随着鼓点做原地跺步。在击鼓者敲击到第3小节时,舞者从舞台两侧进入舞台,5人一组,左侧是3个男舞者和2个女舞者,右侧是3个女舞者和2个男舞者。伴随着鼓点,舞者手拉着手做左右摇晃的动作,脚步以一个乐节为单位或原地转动,或向前侧方跨步。在第7小节开始,所有舞者开始做耸肩、抬手、跺步等动作。而后舞者们分成5组,一男一女为一组,男舞者跪在地上面朝女舞者,左手搭肩膀上,跟随着节奏做圆周运动,而女舞者站在男舞者面前,也同样配合男舞者做圆周运动。伴随着鼓点的进行,女舞者也跪了下来。10个舞者手拉手跪在地上,做跪拜的动作。这个动作保留了原始舞蹈祭祀、崇拜的功能效用,体现了《鼓舞》中的传统文化。在经历过多次的激烈鼓点之后,舞者慢慢的站起来围成一个圈,边跺步边抬手,随着舞者与击鼓者的“哈――哈”声的开始,进入到了舞蹈的高潮阶段,舞者时而分成5组,时而又汇合在一起。最后以2人一组的形式,半跪在地上,双手指向天空结束了舞蹈。
二、《鼓舞》文化内涵的演变
《鼓舞》中体现出了原始“萨满舞”和“依和纳仁舞”的元素,但在内涵气质上却秉承着不同文化归属的特点。首先,与原始的“萨满舞”相比,“萨满舞”在舞者人数上并没有《鼓舞》人数多,往往是一个人主跳,另外有一到两个人伴随着跳。主跳的“萨满”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击鼓边吟唱,这与《鼓舞》很是相似,但在吟唱的内容上大不相同,原始的“萨满舞”每请一位神灵就要唱一个曲调,曲调既有旋律性也有吟咏性,而《鼓舞》的持鼓者只吟唱一个调(即上述对击鼓者呼喊声的分析)只是呼喊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