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美到质朴.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精美到质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03-01   吴伯箫散文前后期在表现内容上的变化--从囿于自我视角的对于人的展示到展现人民。在延安文学思想要以百姓喜闻乐见为文学审美标准的倡导之下,他的散文创作审美品质随着表现内容的不同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早期力求精美到成熟期的质朴无华。   艺术风格,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个作家在创作总体上流露出的基本特色。吴伯箫早期散文审美品质是追求精美的,营造出如诗一样意境,这一点与美文有着精神气质上的继承关系。   首先,吴伯箫的散文在意象迭出中,容纳着诗的氛围。 这种类似诗一样精美意境的艺术效果,来自于作者缜密的艺术构思。其次,早期精美品质来源于整齐的句式。与其说它们是散文的语言,不如说是诗的语言。 最后,在吴伯箫的散文篇章中,自然地可以呼吸到时代的气息,但情思的抒发远胜于叙事。 这在于原本延展的思想情绪脉落的简约、收敛式表达,使得所要抒发的情感张弛有度。在1938年达到延安之前,吴伯箫接下来所写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也都大多秉持着这种对于精美审美品质特征的追求。   延安文学思想要求要用工农大众自己的语言来描写工农大众自己为独立、自由、幸福而斗争的战斗生活,并为工农大众所享受。强调用工农大众的语言 进行文学创作。之后,吴伯箫散文创作经历了由雕琢到自然的艺术升华。形成他散文创作审美品格由早些时候精美到成熟时期的自然、朴素、清新的转变。朴素自然的品质在延安时期创作中表现在对于英雄人物轮廓勾勒式的描写和较为直白的新闻性语言形式。在建国后散文创作过程里,这种质朴品质得到了完美呈现。   产生这种质朴美学品质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情感表达的直率与真挚;二是语言文字的朴素和自然。   吴伯箫后期散文抒情的直率、真切是构成他散文质朴审美品格的首要因素。   以《记一辆纺车》作者回忆延安生活散文的代表作为例。吴伯箫本人是大生产运动的一名纺车名手,这篇文章具体描述的都是他亲身感受。作者亲自使用过这一辆纺车,对它感情非同一般,把它称为旅途上的旅伴、战场上的战友。因此,作品有很扎实的生活基础,没有任何的虚假感受,运用准确、形象、凝炼的语言,勾勒事物能够传情的主要特征,以形写神,以形传情,抒写物我一体的内在感情。使字里行间所流露、所倾注的感情都是诚挚、真实的。就是这样的真诚打动着阅读作品的一代代读者。吴伯箫写作散文时候的真挚与率真正如他自己叙述的一样。   吴伯箫延安时期的生活回忆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后期散文质朴审美品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吴伯箫的散文中比比皆是,作者质朴的心灵赋予了作品质朴的品格。能够吴伯箫朴素纯洁的真情实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并且转化为作品审美品质的最佳实现方式就是白描艺术手法。   此外,朴素自然的语言也是形成吴伯箫后期散文品格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因子。语言是文学作品风格的另一大重要元素,语言风格如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吴伯箫后期散文的语言风格是朴素自然的,这种以朴素自然为基础的美,也就是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里所说的,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 。   吴伯箫后期的这些散文里的选词用语,力求平易通俗,言之有物。诸多作品中,《菜园小记》最为代表。文章开头写道: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姥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从中可以看到,在句式的选用方面,吴伯箫后期的散文比较于早期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如果说开头还有些讲究节奏的话,那么文章在结尾处:那年蔬菜丰收。韭菜都了三茬,最后吃了苗下韭(张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连找西腊孟波斯菊都要开败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旁边,一直挂到过新年。 全不见华丽的修辞或是奇妙的比喻,用词朴实,通俗易懂,读来倍觉亲切与自然,好像唠家常一般,对生活细节作着好似极平实的记叙,可正是这记叙,不落声色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质朴审美取向的着力追求。   吴伯箫后期散文语言的具有自然清新的色调与作者贴切自然地选用了当地农民的口头用语、农谚、俗语、习惯语不无关系。例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种菜如绣花、谷雨前后,种瓜得豆、头伏萝卜二伏菜一亩园十亩田出了九等等。这些口语,语句简练、通俗固定、流传广泛,恰当的应用,不仅印证了文章中的记叙和说明,更重要的是使得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田园色彩、生活气息,犹如身处邻家院落那般亲切自然。因而吴伯箫的语言具有口语的本色和韵味。从中也洋溢着一种质朴的美感。   参考文献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