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倾听语文诗意之声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生硬无趣,模式化地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忽略了语文本身的灵动之美,而诗意语文的提出和尝试,让语文学习不再受到知识的局限,更加注重语文的情感陶冶和审美体验,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意义和生机。本文旨在探讨诗意语文的情怀所在,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借鉴,在实践中寻求它的精髓。
关键词:语文本色 诗意 文本 生活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诚如王老师所言,诗意语文追求的就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解放,更是对于人的灵魂的解放。在语文中,我们与文本同呼吸,与作者深入对话,字里行间看到了别人的故事,也找回了曾经失落的自我,找回原本该有的感动,寻找着最初的美好。
一.语文本色之回归,寻求生活与诗意之和谐共存。
首先,从表层来看。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语言文字和文章内容都指向生活本身,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人物本身,而这些人物事件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感情的意象组成的。像《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它通过众多意象的叠加,让人感受到一种伤感惆怅的悲秋之境,而透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恰当的意象的使用在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首先,开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由湖上春色写起,诗人先点明大的环境,然后才描写春景。“孤山寺”“贾亭”“水面”“云脚”这些大的景物意象就粗线条地把诗人所在的场景勾勒出来,“云脚低”展示春天里湖水上涨,舒卷的白云和碧波荡漾的湖面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画面。
其次,关于“情”字所包含的内容很宽泛,可以说,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是否打动人心,是否能被大多数读者接受,关键就在于一个“情”字。读者置身于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去体验、去品味其中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发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或者记述事情,就能让情感流露得更为自然一些,从而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
还是以《钱塘湖春行》为例。看背景,作者白居易是在仕途不得意之时,被罢官贬谪到了杭州,仕途的不得意让其内心平增了几分抑郁和惆怅。他完全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中,完全看不到世俗的任何烦恼,在生机蓬勃的春天里,看着万物复苏,自己内心也深受感染,情感完全被眼前的事物所打动。正是由于这种豁达的心境,才使得诗人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来,这不仅让自己的“情”得到了释放,也更是感染了后来人,蕴含着宝贵的文化精髓。
最后,在更深层面,便折射到文化意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的色彩,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正是因为满载文化而充满了人情味儿。一说起西湖,便会引起无数人的遐想和猜测。那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那一段段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的诗词歌赋,以及雷峰塔、灵隐寺、断桥等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建筑,共同构成了杭州古镇的西湖文化。
二.慢慢读,细细看,与文本零距离对话。
如果想要真正地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应对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质疑,对文本有更准确地把握和体会,就要求语文教师有真功夫、真本事,而在这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要有文本细读的功力。
1.倾听文本。
王尚文先生说:“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穿得远,所以声音微。既然选择了语文,就要使自己躁动的心沉静下来,去感受文本中发出来的声音。
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为例。从表面看,文章的主要笔墨是在写景,突出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实际上,对济南的喜爱、欣赏和赞美之情,才是文章的意蕴,是对津南“温晴”是对济南的“温情”。
写古城济南,作者立足整体,为读者描述了一个舒适、慈爱、惬意的居住地。“闭上眼睛想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真的,济南的人们是面上含笑的”、“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作者时而引导读者想象,时而牵引读者判断,时而真情表白,喜爱之情不知不觉跃于纸上,感情细腻又不显得张扬奔放,这是真正从心中流淌出来的爱,细微却沁人心脾,充满了怜爱和柔情。
2.沉入词语。
南帆先生说:“沉入词语”。
说到这个“沉入”,我一开始还确实是不明白的,仔细琢磨,倒也能品出几分意思来。
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词语,作者很多的情感表达往往都是通过这些词语来传达的,只有慢慢地来回品味,才会一点一点地体会到作者在这之中所蕴含的饱满的情感。“沉入”这个词恰恰体现出了这样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当我们能够真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