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docVIP

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 ? 孙双金 林春曹 朱 萍 ?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少慢差费”——“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应该说,30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对吕先生的“少慢差费”这一质问,从未停止过求解的脚步。其间,亦有不少真知灼见,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只是在“技”的层面做改良,难免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缺憾,而在“道”的层面做改革的却为数不多。因而直至当下,我们的语文教育依然深陷于“少慢差费”的困顿之中,且出现了三大明显的缺失: (一)语文课程地位性的缺失 尽管语文是一门母语课程,但它的地位却越来越显得有些尴尬,屈居于英语、数学之后,竟至被人奚落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愈来愈淡,就拿完成作业来说吧,排在第一方阵的是英语、数学,至于语文那常常是最后迫不得已的一项。语文学科地位的失落,除了受别的学科的冲击之外,关键还是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学习方式的单调性、评价结果的受挫性等,致使语文课程失去应有的魅力,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语文课程地位性的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警醒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缺失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的、社会万象的、人文科技的,现实生活的、想象虚拟的、古今中外的……语文教材呈现出来的虽是有页码的白纸黑字、线性排列,但教学内容所包蕴的却是无限定的五彩缤纷、立体具象。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本语文书似乎就是课程的全部,语文教学在黑白两色间穿梭,内容变得干瘪,色彩变得单调,形象变得空洞,语言变得乏味,学习变得无趣。正是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缺失,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贫血”现象,学生的语言之树长期得不到“活水”的滋润,也就难于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了。 (三)语言习得规律性的缺失 有人说,数学学习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语文学习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学习真的就是混沌一片、无章可循的吗?不!语文学习重感悟,但感悟绝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感悟有方法;语文学习重积累,但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食古不化,积累有门道;语文学习重表达,但表达绝不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表达有序列。语文教学绝不能从模模糊糊一片开始,到模模糊糊一片结束,它应该有自己的语言习得规律,有时显而易见,有时若隐若现,无论是隐还是显,它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鉴于此,北京东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于2008年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这一教育主张,尝试进行了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和教学实践,以期探索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还原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找寻语文失落的地位性。 “12岁以前的语文”由“四个三”组成: 第一个“三”,从时间维度上,指的是三个阶段:一是,0~3岁婴幼儿阶段,这是基于倾听的“家庭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储备时期;二是,3~6岁幼儿阶段,这是基于游戏的“伙伴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三是,6~12岁童年阶段,这是基于语言交往的“学校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现阶段,我们北小语文研究团队着力于6~12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研究。 第二个“三”,从课程结构上,指的是三大课程:一是国家课程,二是校本课程,三是教师课程。 第三个“三”,从内容精选上,指的是“三大基石”:一是国学经典,二是诗歌经典,三是儿童文学经典。 第四个“三”,从教学模块上,指的是三个板块:一是课前习读,二是课内研读,三是课后展读。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以儿童认知心理为依据,以回溯母语习得规律为旨归,以超越语文教材,涵盖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及广泛社会生活为内容,倡导开掘资源重构内容、广博阅读不求甚解、注重积累关注表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期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播种下经典语言的种子,留存好童年语言的基因,释放出生命语言的活力。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自2008年以来,我们在“12岁以前的语文”这条路上,边探索实践,边反思总结,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着—— (一)酝酿准备阶段 2008年,在面对日益严重的语文课程地位性缺失、教学内容丰富性缺失、语言习得规律性缺失的现状下,我们开始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对1500份学生问卷、1500份家长问卷、100份教师问卷的统计梳理,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兴趣下降、教学乏味是源于内容的干瘪、形式的单调,一本本薄薄的语文书,加上老师不厌其烦的分析讲解,耗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消解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那么,语文教学该做怎样的变革呢?我们组织语文老师扎进书海,在学习心理学、语文教育学里去找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慢慢地,我们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想法:构建一个“12岁以前的语文”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