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柯记》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借鉴.docVIP

浅析《南柯记》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借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南柯记》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借鉴   摘 要:文学与绘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南柯记》为文本分析汤显祖在创作技巧上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借鉴,主要体现在点染手法以及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汤显祖在作品中通过“点”法暗示情节发展,通过“染”法多角度勾勒情节,通过对梦境的营造创造了虚幻的空间,将现实与虚构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种创作体现了文学与绘画之间互通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南柯记;点染;虚实结合;中国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29-03   文学和绘画作为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相异而相通,关于这二者的关系问题的讨论自古以来就不曾断绝。中国传统一般倾向于发掘文学与书画艺术的相通性,此方面尤以所谓“诗画一律”的观念堪为典型。文学与书画之间的密切关联最早见诸于陆机的描述:“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也曾指出:“绘事图色,文辞尽情”。绘画上讲究设色与文章以情志为主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种观念在宋代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是文人还是画家,均普遍认为诗画相通、文画相通。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更是提出了著名的“诗画本一律”的论点。文学与绘画虽属不同的门类,但是这种诗画相通的观念推动了书画理论与文学创作技法紧密结合的进程。文学与绘画在一定程度上被连接起来了。戏曲虽然是舞台艺术,但是它和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戏曲剧本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戏曲文本兼具抒情、叙事和动作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汤显祖的戏曲文本,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门,本文试图从诗画同源的角度出发,探究汤显祖《南柯记》情节结构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借鉴。   一、从结构视角关照《南柯记》中的点染   (一)点染手法释义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尔后,画家即以此作为笔法――点染、设色。点、染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两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画法,二者常常配合使用,紧密相联。“点”用笔,“染”用墨或颜色。“点”有“点缀”、“点黛”、“点墨”、“点刷”、“点苔”等多种形式,以“点苔”最为常见。“点苔”就是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它无论是对于画面的整体还是局部都具有增妍效果。“点苔”若使用得当,可以起到强化画面的气氛,突出画面的主体等作用。   “染”分为“勾染”、“层染”、“渲染”等种类,在中国绘画技法中,以“渲染”最为常用。“渲染”即“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用墨技法”。“染”不能用于单独塑造形象,只能以之染出景物的阴阳凹凸变化,使画面统一。通过不同颜色的变化加强对主体的塑造,达到从多种方式表现主体的特征。   (二)《南柯记》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在戏曲中我们常能见到通过曲词点染气氛。通常作者会使用“点法”暗示出旨意与情感,用“染法”渲染意境,达到抒发情感的作用。但《南柯记》中的“点染”并不仅局限于情感层面,而是站在结构视角整体关照小说情节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南柯记》的细读发现,该剧不仅通过唱词渲染气氛,更在情节结构中使用了点染的手法。第八出淳于棼前往禅院参禅,向老禅师询问了三个问题,如何是根本烦恼、如何是随缘烦恼、如何破除这些烦恼。禅师赠与他三句话“秋槐落尽空宫里”,“止因栖隐恋乔柯”, “惟有梦魂南去日。”并预测了淳于棼的人生“到可以立地成佛”。此处与后文情节有密切关联。淳于棼在梦入槐安国,经历了宦海沉浮、跌宕起伏的一生后,最终梦醒,但淳于棼始终无法从梦境中摆脱出来。于是在第四十三出《转情》里,淳于棼前往禅院找到禅师,询问这一切的因果,禅师这才向他解释那三句话的含义,“秋槐落尽空宫里”指的就是槐安国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止因栖隐恋乔柯”,意为淳于棼因偶遇公主而缘定终身,最终选择留在槐安国。“惟有梦魂南去日”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醒来以后会发现自己仍停留在原地,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惟有放下执念方可求得解脱。故事发展到第四十四出《情尽》时,淳于棼终于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了。第八出里禅师的赠言预测即为“点”,点出了淳于棼在槐安国的人生经历以及最终归宿,接下来的情节就是按照禅师的预测进行的,淳于棼梦入槐安国,成了槐安国的女婿,在槐安国经历了世间种种际遇,最后只有从梦中清醒方能摆脱这一切。汤显祖在《南柯记》中穿插精当的点法使得他的戏剧波澜起伏,使人有所领悟,这种点法并不是孤立的,它和作品的整体情节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渲染技法作用于绘画中,主要是通过水墨或颜色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