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拜月亭》与南戏《幽闺记》中王瑞兰形象比较.docVIP

杂剧《拜月亭》与南戏《幽闺记》中王瑞兰形象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剧《拜月亭》与南戏《幽闺记》中王瑞兰形象比较   摘 要:杂剧《拜月亭》与南戏《幽闺记》塑造的王瑞兰形象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其相同点主要有两方面:1.两人都具有重情重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2.两人的性格都是在生活磨练、情节发展中逐渐成熟的。二人性格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她们对再婚的态度上。杂剧《拜月亭》中王瑞兰对专制家长逼其再婚犹豫妥协,南戏《幽闺记》中的王瑞兰则坚决拒绝专制家长的再婚之命,弥补了关剧中王瑞兰形象的不足。   关键词:《拜月亭》 《幽闺记》 王瑞兰 异同   关汉卿杂剧《拜月亭》塑造了重情重义、富有反抗精神的青年女子王瑞兰形象,南戏《幽闺记》塑造的王瑞兰形象对关剧中的王瑞兰形象有继承,更有发展,可谓“出蓝”之妙。把两剧中塑造的王瑞兰形象加以比较,辨析二者的异同,梳理二者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对把握两剧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有重要意义。   一、杂剧《拜月亭》中的王瑞兰形象   关剧中王瑞兰是一个温柔而又大胆,执着而又深情的女性形象。王瑞兰有贵族小姐的一般身世和教养。她是一个长在豪门、在“玉砌珠帘与画堂”中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有着极严的家教。“每常几曾和个男儿一处说话来” “每常我听得绰的说个女婿,我早豁地离了座位,悄地低了咽颈,?地红了面皮”。[1](P32)王瑞兰又有着独特的生活道路,战争突然把她推出了安逸的家庭,正是在这样一个天翻地覆、黎民遭殃的时代,平日养在深闺的贵族小姐才会在逃难惶急中得到落魄的穷秀才的帮助和保护。因为纷飞的战火烧毁了隔离其间的门第藩篱以及礼教的束缚,使瑞兰失去了身份的优越和少女的娇羞,沦为和蒋世隆一样的难民,他们之间的共同利害,再不是什么“经济条件”“家庭的利益”的计较,而是如何一起逃脱死亡的威胁,所以他们才能在同舟共济中肝胆相照,互助互爱。王瑞兰对蒋世隆由感激发展为爱慕,两人之间逐步产生了爱情,正是由于这种诚挚的爱情,所以在世隆染病在床的时候,瑞兰不辞辛苦,昼夜殷勤照料,极尽妻子的责任,颠沛流离中的日久生情显得真实而深厚。   她的这种不寻常的经历又反过来影响到她的性格。正是这种在患难之中产生的感情,才弥足珍贵,当瑞兰的父亲不念世隆搭救自己女儿的恩德,也不顾女儿的眷恋,硬是将女儿带走时,瑞兰把她全部的内心痛苦,包括对父亲的怨恨和对丈夫的怜爱一股脑地发泄出来:   阿马!你可怎生便与这般狠心!“[乌夜啼]天哪!一霎儿把这世间愁都撮在我眉尖上,这场愁不许提防。(末云了)既相别此语伊休忘。怕你那换脉交阳,是必省可里掀扬。俺这风雹乱下的紫袍郎,不识你个云雷未至的白衣相。咱这片霎中,如天样。一时哽噎,两处凄凉。[1](P37)   这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瑞兰为维护自己的婚姻不惧一切的勇气和决心,显示了她富有反抗精神的个性,成为同类妇女的佼佼者。   王镇把女儿从穷秀才身边抢走,但女儿的心却始终和秀才紧紧连在一起。被禁闭在牢笼似的深闺大院,哀愁无法排解,只能把她的爱情和幽恨寄于遥天拜月之中。“[倘秀才]天哪!这一炷香,则愿削减了俺尊君狠切,这一炷香,则愿俺那抛闪下的男儿较些。那一个爷娘不间叠,不似俺,忒??,劣缺!(做拜月科。云)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教俺两口儿早得团圆。”[1](P46)随着一炷炷香的点燃,一桩桩祝愿的倾吐,宛然打开一道道心扉,直通向瑞兰的心底。她不向强大的家长势力屈服,把对狠爹爹的积怨,对丈夫的深情,一泄如注地迸发出来,并且她的最后一桩誓愿已突破了个人的狭小天地,把视野扩展到天下有情夫妇,表达了一代青年的婚姻理想。她蔑视什么“家族的利益”,而以“心厮爱”为婚姻的唯一标准,对爱情寄予殷切的希望,这样就赋予剧中对门第婚姻制度的批判更为普遍的意义。   美中不足的是,瑞兰在前三折中形成并成熟起来的叛逆性格,在第四折中并没有连贯下来。“违着孩儿心,只要遂他家愿”,狠心的爹爹当然不会为了成全女儿的爱情而放弃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所以硬逼着瑞兰嫁给武状元。按照已经塑造完成的性格逻辑,瑞兰应该是“我宁可独自孤孀,怕他待抑勒我别寻个家长,那话儿便休想”[1](P39),是要坚决反对的。不料现在要自食其言,“把这盏许亲酒又不敢慢俄延,则索扭回头半口儿家刚刚的咽”[1](P52),完全顺从了父亲的意志。向门第婚姻制度做了一反初衷的妥协。对此,诚如她自己说的:“我便是浑身是口,待教我怎分辩?”[1](P53)因而自我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结局的这种处理使王瑞兰的形象大打折扣。剧本对王瑞兰的形象塑造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在王瑞兰性格的发展中,寄托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迷茫。   二、《幽闺记》中的王瑞兰形象   《幽闺记》更加具体、生动地描绘了王瑞兰性格、情感变化的过程。她由一个不识人间苦难为何物、深受封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