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文教材中的胡适新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国文教材中的胡适新诗   新诗进入中学国文教材与胡适关系密切。其发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胡适等人书生意气之争的结果。胡适在美留学时与任鸿隽、梅光迪等人有过关于中国文学“文与质”的论争,论争的结果在胡适看来就是“非拿事实来证明不可了”,这正是胡适白话新诗创作的缘起,他自己后来称之为“孤独的文学实验”。正是这种“孤独”,他被朱自清称为“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   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第一编中的诗歌产生于民国五年、民国六年,在这两年时间内新诗的实验室只有胡适一个人,当时的新诗界在创作上一片萧条。胡适自身也倍感如此。如在艺术上,他大方承认钱玄同对自己新诗创作所说的“未能脱尽文言窠臼”“嫌太文了”的批评。只是到了《尝试集》第二编,胡适才开始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才开始真正的“诗体大解放”的新诗创作。   胡适的《尝试集》共收诗作74首,分为两编和附录三集。除附录里收的22首旧体诗词外,其他两编都是处于尝试阶段的新体诗。第一编共收诗歌23篇,包括后来影响甚广的《蝴蝶》《江上》《朋友篇》等诗作。第二编共收诗歌29篇,后来得以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诗歌,如《一念》《鸽子》《人力车夫》《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新婚杂诗》《一颗星儿》《希望》等都被收录在此。而这些诗歌在《尝试集》出版后大多都被收录进了中学的国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胡适《尝试集》第二编中的诗歌有多数在后来被选编进了中学国文教材。沈星一编选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选录了《一颗星儿》,秦同培的《中学国语文读本》选录了《一念》《鸽子》《人力车夫》《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新婚杂诗》六首,张弓编的《初中国文教本》以及罗根泽、高远公、黎锦熙等编选的《初中国文选本》则选录了《威权》,朱剑芒选编的《初中新国文》以及《朱氏初中国文》选录了《一颗星儿》,后者还选录了《奔丧到家》等。   这一集中的多数诗歌写于1918年至1919年间。从第一编到第二编,本着进化论的精神,在诗歌的形式方面,胡适曾做了解释。他说第一编中的诗歌,“除了《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至于第二编,“虽然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齐句法,虽然改成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初作的几首,如《一念》《鸽子》《新婚杂诗》《四月二十五夜》,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在这个时期里,《老鸦》与《老洛伯》要算是例外的了。就是七年十二月的《奔丧到家》诗的前半首,还只是半阕添字的《沁园春》词。故这个时期――六年秋天到七年年底――还只是一个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自此以后,我的诗方才渐渐做到‘新诗’的地位”。他自己坦承“《老鸦》《老洛伯》《你莫忘记》《关不住了》《希望》《应该》《一颗星儿》《威权》《乐观》《上山》《周岁》《一颗遭劫的星》《许怡荪》《一笑》――这十四篇是‘白话新诗’”,“其余的不是真正白话的新诗”。其中的《威权》《乐观》《上山》《一颗遭劫的星》等诗作,他认为在形式上“都极自由,极自然,可算得我自己的‘新诗’进化的最高一步”。正如胡适自己所说:“社会对于我,也很大度地承认我的诗是一种开风气的尝试。这点大度的承认遂使我的《尝试集》在两年之中销到一万部。这是我很感谢的。”这仅仅是就《尝试集》的发行量而言的,如果算上数以万计的中学生对国文教材中胡适诗歌阅读的话,他的白话新诗的影响不可估量。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尝试集》自身“开风气之先”的艺术特质。这也正如陈子展很早就指出的,“其实《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快感,而在与人放胆创造的勇气”。在他的“尝试”之后,如其所言:“这两年,北京有我的朋友沈尹默、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诸位,美国有陈衡哲女士,都努力做白话诗。白话诗的实验室里的实验家渐渐多起来了。”。是以,朱光灿先生才说:“胡适在《尝试集》的创作中是尽力运用‘现在的白话’,和接近民众口语的现代的活的语言,不避俗字俗语,讲究文法,注重运用标点符号,不用套语,不用典故。这就使《尝试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推动白话替代文言而成为新诗最适宜的工具,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诗的语言方面,起了开创性与示范性的作用。”口¨正是本着这种开创性和示范性的作用,本着“摆脱旧时格律的镣铐而趋向自由诗”的艺术精神,让“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跑到了他的诗歌里面去,才导致他的白话新诗艺术水准的提高,才让白话新诗有资格作为范文跑到了中学的国文教材里,继而通过讲授实现了自身的经典生产。   那么,中学的国文课中,新诗是如何通过讲授来进行知识生产的呢?   担任过上海澄衷中学校长的曹幕管曾写文章《论文学无新旧之异》对胡适创作新诗进行了批评,他认为“胡适不废文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