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譚獻詞論中的「柔厚」說.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試論譚獻詞論中的「柔厚」說 國立中山大學 碩二 趙國蓉 前言 譚獻(1832-1901),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人。譚獻之詞論散見於文集、日記,及所纂《篋中詞》、所評周濟《詞辨》之中。至光緒二十六年,由其弟子徐珂輯成《復堂詞話》。譚獻起初鑽研於浙西詞派的朱彝尊、厲鶚及郭等人之作,後轉而師法常州詞派。譚氏亦言其論詞之宗旨為「不佞以止菴(周濟)津逮,而同有法於皋聞(張惠言)」, 因此,譚氏受常州詞派的「比興」、「寄託」觀點的影響,進而提出「柔厚」的主張,雖然此說並無完整之理論體系,亦未闡釋詳細。然而此說卻是譚獻詞論中的核心觀點,對推闡常州詞派之詞學有承先啟後之功。故本文欲就「柔厚」說之意義、表現方式,及關於此說之實際批評部分作一探討,以期使譚氏此說能有較具體之呈現。 「柔厚」說之意義及表現方式 由於譚獻的詞學觀是上承常州詞派之餘緒,故其諸多主張是來自於該派之影響,如該派張惠言及周濟所提倡的「比興」及「寄託」的觀念,譚獻也有進一步的發揮,而「柔厚」觀點,正是繼承了常州詞派而提出的說法。關於此說之資料主要來自於《篋中詞》、評周濟《詞辨》中所作的批語、及日記、序跋中,由於譚獻並未對於這個觀點作出明確解釋,因此,以下根據其著作中的相關材料進行分析。 (一)「柔厚」說之意義: 譚獻在《篋中詞》及《詞辨》之評論中,以「柔厚」二字論詞甚多。如《復堂日記.庚午》云: 南宋人詞,情語不如景語,而融法使才,高者亦有合於柔厚之旨。 又如《篋中詞》云: 予初事倚聲,頗以頻伽名雋,樂於風詠,繼而微窺柔厚之旨,乃覺頻伽之薄,又以詞尚深澀而頻伽滑矣。後來辨之。 又如〈詞辨跋〉云: 予固心知周氏之意,而持論小異,大抵周氏所謂變,亦予所謂正也。而折衷柔厚則同。 又如《詞辨》卷上評北宋詞人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一詞為: 所謂柔厚在此。 評南宋詞人周密〈解語花〉「暗絲□蝶」云: 柔厚至此,豈非風詩之遺。 由以上所臚列的原典中,可知譚獻對於「柔厚」之觀點十分重視。而由上述資料所言,雖無法得知「柔厚」說之明確解釋,但是卻可看出他對於淺薄、深澀之詞的反對,以「柔厚」來矯正詞作中「情語不如景語」之弊,及重視「風詩」之傳統。而學者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皆以為「柔厚」是「溫柔敦厚」之省稱。如林玫儀在《晚清詞論研究》所言: 所謂「柔厚」,就是溫柔敦厚的省稱,張惠言在〈詞選序〉中曾說詞與「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相近,上媲風騷,向來就是常州詞派的家法,詩教溫柔敦厚,楚騷忠愛纏綿;譚氏拈出「柔厚」二字以為論的標準,顯然有心更進一步表明詞應以風騷為本旨。 而方智範等人所著《中國詞學批評史》中認為: 柔厚即溫柔敦厚,正包含著以理節情的意思,要求主觀感情態度有所節制,不慍不火,反對感情傾向的強烈鮮明,排斥「獷氣」、「盛氣」。…評周密〈解語花〉謂「柔厚至此,豈非風詩之遺」以及用「溫厚」、「忠厚」等「柔厚」同義詞評價詞作,多包含著在作品的立意和情感表達上符合儒家中庸之道。 對於「柔厚」之定義,上述皆解釋為「溫柔敦厚」,至於此說之性質則歸之於常州詞派所強調的比興之義,風騷之旨,及儒家詩教或以理節情之要求。 細究援引「溫柔敦厚」來解釋「柔厚」說的看法,主要是從字面上的連繫而來,認為「柔厚」為「溫柔敦厚」之省稱。至於「溫柔敦厚」一說是源於《禮記.經解》中的「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這句話是漢儒對於孔子對於詩教之解釋,但卻託於孔子之語, 但基本上仍是強調詩歌的教化作用。至於詩論所提出的「溫柔敦厚」各代皆有提出相關的論點,但大抵以委婉蘊藉或美刺功能等等。至於詞論中的「柔厚」和經學及詩論中的「溫柔敦厚」是否完全相合,仍是值得探討之處。 事實上,清代以來的許多詞論家已有許多提倡「尊體」之說,也就是把詞體之地位等同於其他的文學類型,因此在詞論中也有將詩論中的若干觀點加入討論,因此向常州詞派的上溯「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及「風詩之旨」的說法,也就屢見不鮮。這樣之作法並不是力求將詞之面貌完全等同於詩經及詩,而詞體自有和其他文類不同之處,借助詩論中的若干觀念,其目的實是要強化其不足之處。因此,詞所說的「柔厚」和詩所言之「溫柔敦厚」未必完全相合。 而觀察譚獻中所提出的「柔厚」的相關資料中,和詩教意旨相近者,如《篋中詞》中評陳澧〈甘州〉為「柔厚衷於詩教」。 所謂「柔厚衷於詩教」和,並不是將柔厚完全等同於詩教,而是將詩教之觀念,作為柔厚的要求或標準。而深究此說之本質是受到常州詞派的影響,如張惠言提倡的「比興」、「寄託」,要求詞體必須合於「低迴要眇」,反對「放浪通脫之言」, 和周濟論詞提出的「醞釀」、「含蓄」、「和婉」和「渾厚」等要求相近。因此,譚獻對於託興幽微、興寄遙深、比興兼備的作品也就格外重視,對於浙西派末流的清疏和陽羨派的粗率,則提出了反對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