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昌金龙坝水利工程遗址调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永昌金龙坝水利工程遗址调查摘要:金龙坝遗址位于甘肃永昌县东南部祁连山的北麓现存遗址遗迹主要有引水工程、神龛和清代石刻维修题记。通过对引水工程各个结构的功能的认识和区分,表明金龙坝的主要功能是分水提灌,同时结合史料的记载确定其为清代而非明代所建 金龙坝是清代河西地区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代表了当时该地区开渠筑坝昕采用的最为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至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西北地区业史、水利史的新资料。关键词:甘肃永昌县;金龙坝遗址;水利工程;清代金龙坝遗址位于甘肃永昌县东寨镇头坝村,海拔2152米。北距永昌县城16公里,距兰新铁路29公里。遗址位于县境内南部祁连山北麓的峡口,即永昌东大河流出祁连山的出山口处。2008年9月,永昌县文物普查小组对其进行了普查登记,将其登记为清代摩崖石刻,名称为“头峡口石刻”。2010年12月,金昌市文广新局将其重新修订为明代水利设施遗址,将“头峡口石刻”更名为“金龙坝遗址”。2011年12月,金龙坝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弄清金龙坝遗址的保存现状、功能和内涵价值,2014年6月,我们再次对其进行了详细调查。金龙坝遗址所处位置恰在东大河出山口处,此处山形地势转折回绕,旧志中亦称之为“涧转口”或“转涧口”。河水沿山麓向东北方向流出后,自上至下共分九坝三沟。金龙坝即为头坝,其下河北又有八坝,河南为三沟。当地至今仍以“坝”为乡镇或村社为名,如六坝乡七坝村等,基本以所在坝为村镇的区分界限。一、遗址现状金龙坝遗址现存遗址、遗迹主要有三部分:引水工程、神龛和清代的石刻维修题记。(一)引水工程引水工程由引水槽、坝体、隧洞、明渠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是金龙坝用以分水提灌的主体工程。1.引水槽引水槽长83米,是沿着河流北岸的石壁上人工凿刻出的一条石槽,一直延伸至坝体上开凿的隧洞口并与之相接。引水槽底部或外侧有凿出的柱坑共计5个,直径0.2至0.3米不等,主要分布在河流北岸石壁上有裂缝和向河道内倾的斜坡上。引水槽与隧洞口相接的槽而底部为圆形柱坑,直径0.3米,深0.4米。引水槽是沿着河北岸的石壁上开凿的,因崖面不够平整,有的地方断裂,互不连属。经过人工凿刻修理,将槽面相对较高的地方凿平;崖壁有裂缝的地方,经过人工打桩修筑将缺口和裂缝填实,向内的斜坡经过填补使其与槽面持平,槽面最终与坝体上开凿的隧洞口相接,从而便于将提灌的河水引入隧洞。2.坝体坝体面向西南,位于河流转弯的外侧。利用一段山崖作为坝体,山崖高21米,厚15米,坝体长5.7米。金龙坝的坝体是河道转弯处天然形成的一段从河北岸伸入河床的山崖,坝体处于河流转弯处外侧,水流为该段河流最湍急处。3.隧洞隧洞东北西南走向,开凿于坝体的左下部,贯通整个坝体,长13.2米,高1.7米,宽1.65米,距河床的高度差2.2米。隧洞为人工凿刻而成,内壁及顶部有部分开裂,出口处与明渠相接处有部分坍塌。4.明渠现存明渠长420米,宽3.2米,深1.5米。明渠与隧洞相接,是在河流左岸的黄土台地上直接开挖,以黄土堆筑渠沿而成。明渠沿河流左岸蜿蜒顺势而下,直至下游与农田各渠道的分水口。(二)神龛神龛雕凿于坝体的中下部,距河床4.6米,呈帐形,弧顶。龛高1.3米,宽1.15米。龛内正中坐者神情庄严,头戴冠冕,下颔长须,有圆形头光,宽袖长袍,双手持笏板合于胸前。两侧各有一名侍从。左边侍从头戴乌纱帽,着长袍,面斜朝向坐者,手捧一件长形器物,立于身侧。右侧侍从头戴乌纱帽,着长袍,面向龛外,双手捧笏板,立于身侧。龛外侧共有8个柱孔,龛下两侧各有一个宽24厘米,进深30厘米的正方形柱孔。龛外两侧各有一个斜向上的长方形柱孔,对应的龛上部两侧各有一个柱孔。弧顶外上部两侧各有一个小的斜向上的柱孔。(三)石刻题记金龙坝坝体顶端台地的西侧有三方题记,分刻于三块卯形花岗岩石上。三方题记位置关系呈不规则三角形,按题记时间先后顺序编号,北侧为一号题记,西侧为二号题记,南侧为三号题记。一号题记刻,1米见方,计26字:总甲俞化蛟/潘士雄/康熙二十八年三月/重修金龙坝/口毓美建修二号题记面南坐北,计26字:康熙三十一年/三月吉日/重修洞口记/总甲口口瑞/神王照口重修三号题记,共22字:乾隆四年八/月中起十月至/重修金龙坝/王杜二人工修二、调奁收获永昌是河西地区重要的产粮基地,境内有三个主要灌区,即东河、西河和清河灌区。东河即东大河,傍靠河水,土地肥沃,从明清时期至今一直是永昌主要的产粮区。因河流在流出山麓的峡口处转折回绕,加之河床狭窄,形成了一个“S”形弯道,故峡口亦称作“涧转口”或“转涧口”,东大河则称为“涧水”。清嘉庆二十一年《永昌县志?卷三?水利志》载:转涧口之水入东南境,析九坝三沟。日头坝,一名金龙坝,地高水下,穴石通之,源迩流畅,厥称膏沃。自是而下,地势渐夷,各坝排列如雁翅然。日二坝,地广粮多,故其水甲于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