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公学的1902年罢课风潮和爱国学社.docVIP

南洋公学的1902年罢课风潮和爱国学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洋公学的1902年罢课风潮和爱国学社 座谈记录 (编者按:一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上海南洋公学爆发 了反抗学校迫害的罢课大风潮,全体学生二百余人毅然退学, 在中国教育会帮助下成立了爱国学社,进而展开反清的宣传 活动。这是清末废科举办学校以后的第一次学潮,是中国近 代学生运动史上有意义的一次斗争。一九六○年六月七日,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邀集当时 参加了这一斗争的平海氵兰、伍特公、张季源、张大椿和参加过 爱国学社的任味知诸位老先生,座谈往事,本文就是这次座 谈的纪录。) (一)南洋公学 平海氵兰:南洋公学初开,总办是何梅笙。总办就是校长。 他是常州人,盛宣怀的表兄弟。他是一个没有功名的人,但 文章很好,字也写得很好,是一笔苏字。他常在午饭以后坐 着马车来校,在房间里一坐,写写苏字,替人们写写对联。 (舒新城:南洋公学是盛宣怀办起来的,所以有那么一个何梅 笙。)盛宣怀奏明光绪皇帝,办两个学堂:一个北洋,一个南 洋。后来何梅笙故世了,接手的就是张元济 (菊生)先生。张 先生励精图治,真好。他是非常爱研究学问,勉励学生读新 书的。譬如本来我们是读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御批通鉴辑览》等旧书的,他改掉了,教我们读严复的 《原 富》。我们弄得走投无路,头昏脑胀,并且讲的先生也是外行, 讲国学是好的,讲 《原富》就不行了,《原富》是经济学。后 来他自己教我们,他的教法,读一遍,一遍读了好几页,马 上就问答,那么我们小孩子怎么答得上呢——十三、四岁读 《原富》!我记得那时候看张之洞的 《劝学篇》,还有 《盛世危 言》。张菊生先生那时候就有个新作风,就是找一个一个学生 去见他,去谈。有一回他找到我们班里头了,我也在内。他 问我:“近来看什么新书没有?”我瞎说一套,我说 《盛世危 言》,实际我借是借来了,还没有看。他就问我:“《盛世危 言》讲些什么?”我就脸胀通红,一语不发。足见他是很讲维 新的。他晚上时常拿了一盏油灯,四处去看看。 福开森那时候是监院,同张先生不大对头。福开森初来, 我看见他是很穷的,一部东洋车,一个车夫替他拉。监院其 实不是校长,而他却在 自己的信纸上就写, RESIDENT PRESIDENT就是校长了。就从这一种神气也可以看到他的 野心了。总之他处处都要管,学生替张先生抱不平,反抗外 国人,所以就有一个学生被外国人开除。外国人开除了他,张 先生就暗地把他送到东洋去。 那时南洋公学初开,房子还没有造好。后来造了一个中院,一个上院。造好以后,我们这般中学生搬到中院。记得 我第一年进南洋,还住在外头,在一家丝厂里租屋居住,呆 了三四个月丝厂关掉了,就搬到中院去了。为什么叫中院、上 院呢?我们一班到六班叫中院。还有一班叫特班,为什么叫 特班呢?那时总办是何梅笙还是张菊生,我忘记了。他以为 你们小孩子太幸福了,来到学校里念书,什么都念到,但是 已经进了学的秀才、中了举人的这般人却吃苦了。因为讲新 学,讲维新,所以这般旧日读八股文的就没有用了,秀才、举 人有什么用处呢?他于是乎招了个特班,特班里的学生是秀 才、举人居多。我记得他那天戴了大帽子,戴了顶子,自己 点名,一个一个特班生都上去了。考完了,组织起来,就叫 特班,住在上院——经济特科,经济特班。我们中学班里头 顶高的还有一班,升上去也住在上院。上院后来就是经济班、 铁路班。当时黄炎培、邵力子,还有以后曾经做过北大校长 的胡仁源,都在特班里。当时我的脑筋以为学生都是秀才、举 人,那怎么搞呢?秀才、举人是不是还学 “国学”呢?请谁 来教呢?后来就请了个蔡元培,他是翰林。还有一个学监先 生呢,我记得请到一个江西人,叫赵从蕃,是个进士。那么 举人也不要紧了,压倒了。所以翰林当国文先生,进士当学 监先生。学生有会英语的就插到我们班里头,有的插在别的 班里;不会英语的,读日文,预备到东洋去。他那时候是想 把这般老学究救出来,给他们一个进步的机会,这个意思是 很好的。 何梅笙故世,张菊生就来了。后来张先生受了福开森的 欺侮,退出了。来了个沈子培,叫沈曾植,当时也是一个文学很好的名人,他做得也不久,换了一个汪子芳,叫汪凤藻, 那时候墨水瓶风潮就发生了。 我们这般小孩子们没进去以前,他先招了一班师范生,王 培孙就是师范生。这班师范生读了几个月,就教我们这班学 生。我们进学校只十三、四岁。王培孙后来从南洋公学出来, 就办南洋中学。沈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