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进制代码的诗意图解今年46岁的查尔斯?桑迪森(Charles Sandison)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偏远乡村,那里就像电影《勇敢的心》中的风景,人迹稀少、与世隔绝,蓝天下是绵延不尽的旷野。他要见个朋友,就不得不走上好几公里。13岁那年,他从朋友那里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也是他人生中第一台电脑,黑白画面的显示屏,内存只有1K。很快他和这台简单的电脑成了好朋友,开始无师自通地学习编写电脑程序。十几岁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头脑中充满疑问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小小的黑色电脑就像祭司,扮演可以预知未来的角色,多少缓解了少年的成长压力。对于这个孤独的乡村少年来说,用电脑进行数学计算和程序编写,就像打开了精神和未知世界的某个通道。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绘画,只要能画画就很高兴,梦想成为莫奈那样的伟大画家。与画家的杰出作品相比,电脑显得无关紧要,一个可有可无的业余爱好而已。他把电脑抛在一边,进入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学习绘画。那时候,他无论如何也难以预想,未来他会成为一名用电脑进行创作的艺术家。2001年,桑迪森的视频投影作品在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后,开始获得国际关注。从1995年起,他一直在芬兰工作和生活。2010年,芬兰总统为他颁发了芬兰最高艺术奖。今年是法国轩尼诗酒庄创建250周年,轩尼诗家族决定用一场全球性艺术展览来庆祝。展览主要讲述轩尼诗的故事,从它的诞生到今天250周年的历史与历程,桑迪森是6位受邀创作的艺术家之一。3月17日,广州大剧院的“轩尼诗250周年卓越之旅”巡展上,桑迪森创作的《永无止境》艺术装置打开了展览的第一篇章。这是一个封闭的白盒子空间,四面墙上投射着不断变化的影像,互相反射的镜子构成地面和天花板。似一条无尽的隧道,镜子同样部分地反射着墙面上的黑白影像,让人如同置身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墙面上的影像是难以描述的,大部分是一簇簇白色的光点,杂乱无序地浮动着,变成星际云图一般的画面。它们漂浮、相遇和纠缠在一起,有时激昂热烈,有时咄咄逼人,然后再缓慢平静下来,似乎光点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和逻辑。这些动态的影像不是预先录制而是实时发生的,某种程度,桑迪森创作了一个数字化的生态系统,一旦启动,开始自身不可预知的运行。然后,在光点的聚合离散中,有一些可以辨认的图像慢慢浮现出来。轩尼诗家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某些重要时刻的纪念照片,一些手稿、信函与卷宗等,所有这些图像文献也像气泡一样轻盈,稍纵即逝。“轩尼诗250周年卓越之旅”总共七个章节,桑迪森主创的第一章节讲述轩尼诗家族和费尔沃家族紧密合作上百年的故事。出生于1724年的李察?轩尼诗是爱尔兰贵族家庭的后裔,曾经担任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军队的陆军上尉。1760 年,李察?轩尼诗来到法国西南部,陶醉于加农地区的阳光、土壤。1765年,他创建了轩尼诗酒庄。路易十五失去了一名骁勇的军官,而路易十六得到整个凡尔赛宫交口称赞的干邑。从一开始,轩尼诗家族就与费尔沃家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结关系,至今仍然坚固。轩尼诗家族漂洋过海,为酒庄基业开拓广泛的全球网络,费尔沃家族则致力于创制、甄选和调配佳美干邑,如今已经传承到第八代。策展人赫尔维?麦克罗夫(Hervé Mikaeloff)选择桑迪森来呈现两个家族的故事,也是出于他有一种以交互方式融合过去与未来的能力。麦克罗夫说:“轩尼诗家族给我们提供的照片、卷宗、文献等极其丰富,如果平铺起来,可能长达五六公里。所以,只有用数字方式才能不断循环地展现出来。”桑迪森出现在自己的作品装置中,他身穿整洁的黑色西装,戴一副黑框眼镜,灯光投射的光点和线条落在他的脸上和身上,似乎整个人被虚拟化了。他说:“我用数字迭代算法进行创作,把过去与现在融合在一起,让观者与那些来自18世纪和19世纪的声音交流。”近些年,桑迪森一直以相似的手法进行创作,2008年的《宣言》,把密密麻麻的单词、字母组合,用6台电脑与6台投影仪投射在巴黎大皇宫的外墙。同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的《人像》,让观众犹如被卷入书写优雅的符号和文字的潮起潮落中,它们来自18世纪到19世纪船舶航海日志和货物舱单。2010年的《河流》,由30台电脑和30台投影机投射的单词和字母,是16597个与博物馆展品相关的人名和地名组成的“溪流”,流动在巴黎布朗利博物馆入口处的斜坡上。也许,他以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揭示在何种程度上我们的世界基于原初的二进制系统,如光明与黑暗、善与恶、阴与阳、生与死、自然与人工。在文字与符号的拥挤万花筒中,呈现出关于存在的原点。它们拥有一种自我的舞蹈,一个类似自然与文明的数字模拟系统,也是构成它们基础的二进制代码的诗意图解。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保持纯净、简单――专访苏格兰视觉艺术家查尔斯?桑迪森三联生活周刊:你是怎样开始成为电脑艺术家的?桑迪森:我从小一心想成为一名画家,直到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毕业前夕,我突然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