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为乐趣的读书
乔?昆南和他的著作《大书特书》《大书特书》(One for the Books),大概是双关语,倒让我联想起俄国人绥青写的那本《为书籍的一生》。乔?昆南说,他这辈子已读过了六七千本书。写这本书的时候,乔?昆南大概有60岁。我们试着计算一下,从他20岁起,平均每两天读一本新书,不间断地读到60岁,大概就有7000本之谱。两天读一本书,在“读书家”这一人类亚种里,或许完全够不上惊人的级别,其实普通人稍一努力,也容易做到。但坚持四五十年不松懈,就是另一回事了,非有强大的动力为牵引、稳固的习惯为后盾,不易为功。单从这一点来说,乔?昆南已大可佩服了。T.S.艾略特早年写过一篇谈惠伯利(Charles Whibley)的短文,文章开头说:“在一个整天想的都是如何急起直追撵上自己的步伐的世界里,知道至少还有那么一个人,他不仅读而且真喜欢,不仅喜欢而且真读佩特罗尼乌斯(古罗马作家,《萨蒂利孔》著者)和赫伦达斯(希腊拟曲作家)这类作者的书,着实令人大感快慰。”我想,这话也可以移赠乔?昆南,只不过,佩特罗尼乌斯和赫伦达斯的名字得换一换,换成,比如,亨宁?曼凯尔(瑞典犯罪小说家)和英德里达松(冰岛犯罪小说家)之类的就行了。按说像乔?昆南这样的幽默作家、专栏作家,有他十分之一的阅读量,甚至更少,也足可应付裕如了。可见乔?昆南没把读书当成是一种手段,他是真的乐在其中的,或者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读书是我最喜欢的事,再无其他。”事实上,艾略特所说的“不仅读而且真喜欢,不仅喜欢而且真读”,是个极高的境界,因为你读书久了就会有体会:读到后来,你的初衷就不再那么清晰明确了;有时候,你读一本书,就如同爱打羽毛球的人上场前要热身一样,没人真喜欢热身,但热身这一步又是省不掉的,因此,你读这本书,可能只是为了更好地读下一本书。渐渐地,你读有些书,就成了习惯、任务、工作……而非乐趣了。始终有乐趣最难,这是读书人的伤心悟道之语。像乔?昆南这样到老读起书来仍豪兴不减,可谓蒙天所赐,只能羡慕,却丝毫学不来的。乔?昆南的兴趣太强烈了,不免像精力过剩的人那样,把力气花在外人看来不值得花力气的地方。他喜欢读烂书,并在鞭笞烂书的过程中享受虐待狂般的快感。我以前读他那本出版于1999年的《红龙虾、白种垃圾和蓝色珊瑚岛》(Red Lobster,White Trash,and the Blue Lagoon),就特别喜欢他调侃《廊桥遗梦》的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一段:据我所知,我是唯一一个读过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全部作品的人。我绝非以此为豪,但至少这教会了我许多抹黑此君的新招儿……评论家们要是以为《廊桥遗梦》是沃勒最烂的作品,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逃命杀手》(Puerto Vallarta Squeeze)比那本让沃勒一夜成名的小说烂一百万倍,《曼舞雪松湾》要烂一千万倍,《廊桥之歌》更烂三千亿倍。但所有这些低能作品尚不足与《边界乐章》(Border Music)的白痴程度相提并论。再没有谁能写出比《边界乐章》更烂的书了。美国政府不允许的。作为有幸(或者说不幸)翻看过一点《廊桥遗梦》、《曼舞雪松湾》的老一辈读者,我相信我有资格向年轻人保证,乔?昆南的判断即使在字面意义上也是千真万确的。乔?昆南为自己读烂书做了一点辩护,他说:“特别烂的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感十足,不可或缺……烂到极点的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的脑筋动起来。读好书是不需要思考的,因为作者已经替你思考过了,而烂书强迫你训练头脑,因为你要花上不少时间想这个人接下来会说什么蠢话。”说“读好书是不需要思考的”,恐怕不符合事实,读《存在与时间》或《存在与虚无》不需要思考吗(当然,它们很可能也被乔?昆南归入烂书行列了)?但乔?昆南说的读烂书也能达到训练头脑的目的,我很赞同。烂与不烂,总是相对而言的――跟《曼舞雪松湾》比起来,没准儿《人性的枷锁》还算一本好书呢。同样是烂,打59分和打13分,差别很大。评论家从来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主义者,因为他的使命和职责之一就是披沙拣金、矮子里拔将军。乔?昆南说得很对:“我们都熟悉那种崇拜质量的人:他们只读好书,只看好电影,只听好音乐……他们以为这么做他们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好了,可惜并非如此:这么做令他们低劣,在时间安排上过分挑剔、吝啬,好像抽出十五分钟悠闲地翻几页《达?芬奇密码》就是残暴的罪行似的……”其实,“只读好书”,这在逻辑上不成立。总有那种可能性存在,你眼中的好书,就是别人眼中的烂书。《堂吉诃德》好不好?纳博科夫还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撕烂了呢。不过,话说回来,烂书这种东西,就像豆汁儿一样,捏着鼻子尝过一次也就够了,总去读,就与嗜痂无异了。不过,乔?昆南读烂书,遍读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这不算浪费时间,因为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核算,这是浪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