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归国六十年(三)从1953年,旅日华侨、留学生从日本舞鹤乘“兴安丸”号分批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截至1958年,共有3840人回到祖国。在1953年以前个别回国的约有300余人,这总数达4000多人中大部分是台湾省籍同胞。如今60年过去了,这些台籍同胞回国后在各自岗位上默默无闻,尽心尽力。尽管他们曾遇到过困苦和挫折,但他们回国参加建设强大祖国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没有动摇,更无怨无悔。今天,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富强,这其中也有这些台籍同胞们的默默耕耘与付出。刘乾隆:默默地为祖国服务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由于日本本土缺乏劳力,殖民当局在台湾通过招工欺骗并强迫大量台湾青少年到日本工厂从事重体力劳动。1943年,16岁的嘉义少年刘乾隆背井离乡,被骗到东京芝浦电气公司当学徒,被强迫签下5年的工作合同。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微薄的工资、艰苦的工作环境,常常令他食不果腹。最终他和几名工友一起逃到了神户,在川崎造船厂做起了“黑工”,然而其间的经历更是不堪回首。这些终生难忘的往事,从此在他的心中激起对日本殖民者的民族仇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为了生计,刘乾隆前往横滨投奔姑母。就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台籍革命前辈谢南光先生(原名谢春木,彰化人)。此时曾担任国民政府驻日代表团政治经济组副组长的谢南光,因反对国民党的统治被代表团除名,刘乾隆为他一家四口提供住所,也得以相识相知。在与谢南光的3年交往中,刘乾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渐渐认识到旅日台湾同胞也有祖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解放千百万台胞同胞。从那时起,他心中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渴望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1952年,国民党当局通过日本政府意图将拒绝回台的谢南光实施抓捕。情势危急之下,谢南光经过香港辗转回国,刘乾隆也随他一同踏上了回国之路。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像离家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心中激动而高兴。那一年刘乾隆25岁。直至几十年后,刘乾隆都忘不了当时回到祖国时的激动心情。他曾立下誓言:不管遇到什么苦难,都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回国之初,他被安排到天津市委机关工作,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工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直到1956年9月,在他的请求之下被分配到中国茶叶总公司天津分公司工作。回国后的几十年中,刘乾隆和很多人一样既经历着国家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也经受了十年浩劫中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所带来的磨难。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他都牢记着自己的誓言,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在天津市糖业烟酒公司茶叶加工UZ作的几十年间,从最初的业务不熟悉、生活不习惯,到因业绩突出被委任为业务负责人,还先后多次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81年还被天津市和平区选举为人民代表。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也将他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实践着他回到祖国时的誓言。张如玉:台湾女孩代表国家1934年,张如玉出生在台湾台南市,上有4个哥哥,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儿、也是最小的孩子,备受父母的疼爱。1945年8月15日,台湾光复。张如玉至今记得,到处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全台乡亲热烈庆祝台湾回归祖国。她和小朋友们一样兴高采烈地随着大人们一条街、一条街欢迎祖国来的接收官员。然而一年多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暴政却引发了“二?二八”起义。那时正念小学6年级的张如玉亲眼目睹参与起义的台胞乡亲被军警押向刑场被处决,年幼的她心中生出莫大的屈辱和悲伤。这年9月,张如玉考进台湾省立台南女子中学初中部。在校园中偶尔听闻关于共产党和大陆的消息,让她感到好奇。比如,国民党在大陆接连溃败,某个同学被怀疑是共产党而“失踪”。张如玉的二哥也“失踪”过,后来父亲托人把他保释出来。1950年,父亲病重时,二哥又“失踪”了,直到父亲去世,她和两个哥哥才从报纸上得知二哥的尸体在运河河道被发现。父亲和二哥相继去世,远在日本的大哥决定带着两个弟弟和小妹妹到日本继续念书。但国民党当局只批准了张如玉前往日本读书,她的两个哥哥最终留在了台湾。1951年,17岁的张如玉只身踏上了赴日求学之路,进入日本东京都立井草高等学校。在求学的日子里,她通过报刊杂志了解了更多关于祖国大陆的情况。从小,张如玉就常听父亲提及年轻时前往福建、上海、北京等地的往事,还得知老家在福建泉州,那里还有张家的祠堂。父亲的话语也加深了幼年的她与祖国大陆的情结。1955年,21岁的张如玉不顾大哥的劝阻报名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尽管大哥担心一个女孩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大陆,无依无靠,但她早已下定决心。这年2月15日,经过几天的航程,张如玉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国之初,张如玉进入北京华侨补习学校高考预备班,隔年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她分配到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工作。1972年她所研究的鲍鱼人工产卵、孵化到幼鲍养成课题,在国内首次取得成功。此后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