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戈壁建新城.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荒漠戈壁建新城随着兵团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遍布在天山南北的团场以农田平整、林带成网、水渠纵横、道路通畅、营房整洁的新面貌,为昔日的荒漠戈壁换了新颜。在塔里木河、玛纳斯河和伊犁河等流域以及博乐、塔城等地区的荒漠上,开垦出了片片新绿洲,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团场群。以这些团场群为依托,出现了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北屯等一批军垦新城,它们宛如一颗颗镶嵌在丝绸古道上的明珠,展现着兵团人的智慧。石河子是兵团在荒原上最先创建的城市,它以农牧产品为原料,发展了纺织、食品工业;以为农业服务为目的,发展了机械和加工工业;以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发展了文教卫生事业,逐步成为兵团石河子垦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早在清朝时期,清政府在石河子西30余里的乌拉乌苏设立驿站,石河子是玛纳斯和乌拉乌苏之间的一个小驿站,供运输物资的驼队、车队和执行军务的军人途中休息。新中国成立前,石河子是玛纳斯县的一个乡,曾有一些人家在此居住。后来,连年战乱,住户越来越少。1950年,当时的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偕同陶峙岳、陶晋初等骑马到玛纳斯河两岸实地踏勘。这一带地域辽阔,地势平坦,足可开发数百万亩良田。石河子正居要冲,王震等同志决定在石河子建立新城。开发荒原,建设新城的战斗开始了。一支30余人的勘测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勘测。他们选点挖深井,以便摸清地下水的情况。为了查到水源的正确位置,几位战士带着干粮进天山,三个月里风餐露宿,掌握了第一手水文资料。向荒原进军,为新城奠基。军垦战士们以昂扬的斗志和卓绝的毅力,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他们盛夏顶着炎炎的烈日,隆冬冒着凛冽的风雪,用军镐和坎土曼,开荒造田,挖河修渠,植树造林,筑路盖房……自力更生搞屯垦,白手起家建家园。“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挡。身经千百战,高歌进新疆……放下我背包,擦好我炮枪。愚公能移山,我开万古荒。”这是张仲瀚为这座军垦城市留下的歌谣――《老兵歌》。在石河子建设初期,张仲瀚主持着城市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从整体到局部,他都认真审视、研究和推敲过。他在烟盒上、信封上、稿纸上,画过许多草图。干部和战士同甘共苦,并肩奋战。资金缺乏,就节衣缩食,多方攒凑;材料不足,则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技术薄弱,就集思广益,边干边学。简陋、潮湿的地窝子,成为广大屯垦战士的宿舍。给养一时供应不上,他们就吃麦粒,喝盐水,挖野菜……从南山伐木头拉到石河子,更是艰苦,百余里路,全靠步行。用芨芨草搓成绳子,唱着自编的《拉木歌》,把建城的木料运到目的地。翠绿的麦浪、金黄的玉米、雪白的棉花……生长在开垦的土地上。随着石河子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利润率逐年提高,为兴办工业提供了条件。1958年7月至1959年10月,织染厂、八一制糖厂、红山嘴水电站等相继动工兴建。在军垦战士的努力下,一座地图上没有的城市,崛起在准噶尔盆地的万古荒原上。石河子的兴建,现代工业的发展,其规模和速度都令人吃惊。一批批支边青壮年、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断加入到拓荒者的队伍中,汇聚成一支巨大的生力军。1964年,石河子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的新城,被喻为“戈壁明珠”。已故著名诗人艾青曾对石河子发出这样的赞美: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她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海市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她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农一师计划建设中的新师部阿拉尔,是塔里木河流域的第一个城镇。阿拉尔,原先是塔里木河泥沙淤积而成的一块绿洲,在维吾尔语中是“岛”的意思。这里曾是胡杨、红柳、野麻、甘草密布的丛林地带,黄羊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1957年10月,农一师师长林海清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时,向当时的农垦部部长王震汇报了开发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的规划设想。王震对此表示全力支持,立即召开农垦部会议,作出了开发塔里木盆地的决定。随后,兵团决定从北疆各单位抽调人员,支援农一师塔里木垦区的开发建设。当年冬天,农一师第一批军垦战士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后,随后,一支支垦荒队伍从天山南北和全国各地,陆续开赴阿拉尔。1960年,阿拉尔新城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崛起。经过不断发展,阿拉尔楼房耸立,绿荫遍地。1600多米长的塔里木河大桥,把新城同十几个国营农场连成一片。城内建起了地毯厂、粮油加工厂、农机修理厂以及商店、邮局、银行、医院等。五家渠,原是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一片荒地,在新中国成立前因有五户人家在芦苇滩上的一条渠边耕种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五家渠附近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五家渠,盐碱滩,撒上种子不出苗。连天苇湖积淤泥,三五里路走半天。那时的五家渠是一片荒滩,只有一个南北筑有土墙、东西敞开的烂泥圈子。当时的五家渠有三灾:一是匪灾,土匪经常出没,杀人越货。二是水灾,春季化雪,这里变成一片水滩。三是旱灾,到了六七月份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