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城市的由来 2、城市的发展 周至唐代城市中的市 时间: 地点: 管理: 城市: 宋代城市中的市 【高考演练】 1~5 D A B A C 6~11C A B C D C 4、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产生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其次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业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从根本上讲,重农抑商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战国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建立时期) 6.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稳定农业起了积极作用。 【高考演练】 11~15 D C B B A 16、 材料一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由轻视商业变为重视商业、推崇商人。 材料二 明清晋商把商与士农工同等看待,同样敬重。……许多山西商人原本贫寒,他们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山西杀虎口是晋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心还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退缩,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清代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明清晋商在500多年的经商实践中,有着许多成功的经营道德和经营风范。这对现代商业的文化建设乃至实业界的道德建设,无疑有着历史性的启示。——摘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17、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管子﹒治国》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6分)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分析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6分)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8分) 18、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和影响。(4分) 材料二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唯在平日留心劝导

文档评论(0)

2266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