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2568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温度pH 值营养物质溶解氧共存物质等 环境条件(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第五节污染物质的毒性 (Toxicity of Pollutant) 一、毒物 (Toxicant)毒物是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的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二、毒物的毒性 (Toxicity of Toxicant)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毒物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毒物所处的基体因素机体暴露于毒物的状况生物因素生物所处的环境 效应: 毒理学把毒物剂量(浓度)与引起个体生理学的变化,如脑电、心电、血象、免疫功能、酶活性等的变化称为效应。 反应: 把引起群体的变化,如肿瘤或其他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变化称为反应。 10050 剂量 反(效)应强度(%) 剂量—反(效)应曲线 毒作用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oxic action): 急性(Acute) 慢性(Chronic) 亚急(或亚慢) (Sub-acute) 半数有效剂量(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 半数有效浓度(EC50,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半数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 半数致死浓度( LC50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阈剂量(浓度)(Threshold Dose):是指在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最高允许剂量(浓度)(Maximum Permissible Dose) :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浓度)。 三、毒物的联合作用(Complex-Action of Toxican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称为毒物的联合作用。 协同作用 (Synergism)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M M1+M2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M=M1+M2 独立作用 (Independent Effect)各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 M=M1+M2(1-M1)拮抗作用 (Antagonism)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M M1+M2 四、毒作用的过程 (Process of Toxic Action) 1、进入体液 2、毒物与受体进行原发反应 3、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的继发反应 五、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Toxic Action) 1、酶活性的抑制 有些有机化合物与酶的共价结合 有些金属离子与含巯基的酶强烈结合 某些金属取代金属酶中的不同金属 2、致突变作用(Mutagensis)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引起的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是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包含碱基对的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3、致癌作用 (Carcinogenesis) 致癌物根据性质可分为: 化学性致癌物 物理性致癌物 生物性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按照对人和动物致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确证致癌物、可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根据作用机理,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4、致畸作用 (Teratogensis)人或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异常,称为先天性畸形或畸胎。 环境和生物体中的部分“三致”毒物致癌物 (Carcinogen)艾氏剂、苯并[a]芘、双(2-氯乙基)醚、氯乙烯、氯仿、四氯化碳、狄氏剂和异狄氏剂、二噁英、亚硝酸盐、石棉、镉酸盐、砷化物、放射性核素、霉素、病毒等。致畸物 (Teratogen)2,4,5-T、二噁英、有机汞、苯二甲酸酯、 砷酸钠、硫酸镉、醋酸苯汞等。致突变物(Mutagen)DDT、2,4-D、2,4,5-T、二噁英、苯、臭氧、砷酸钠、硫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