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爱国诗篇爱国主义是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读者常常会被感染和打动。阅读中国古代诗歌也是如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材要“文以载道”,“道”蕴含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了丰富、深刻、必要的爱国思想。将古代爱国主题的诗篇编入教材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醒悟和民族自尊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爱国诗篇共16篇,下面笔者就这些诗篇进行具体的研究。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爱国诗篇的内容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统治者昏庸、宦官当权、外族入侵等政治问题,这些问题诱发了文人们的爱国情怀,并促使他们将这种情怀抒发于诗篇中。这些诗篇的表现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报效祖国、忠于君王思想的书写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表现了儒家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思想。古往今来,文人大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并将其作为人生信条,这一信条是志士仁人忧患意识的表现,显示了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生命的严肃性,使得有识之士把忠君报国当做最高理想,并且为之不断奋斗。在古代诗歌中很多都有这种报国思想的流露。李贺的《雁门太守行》[1]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建黄金台,相传他将大量黄金置于台上,表示自己将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有志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报效君主的决心。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有分歧而被弹劾,所以其词多写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忠君爱国的思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运用梦境将词人的豪情壮志抒发出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是辛弃疾借廉颇晚年不被重用自比,表达对破敌立功的渴求,表现了他忠君报国的理想。(二)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望在古代中国经常会出现国家分裂和民族相煎的局面,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那些坚持正义的诗人,在其诗作中会表达渴望收复失地的民族情绪。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这类诗篇。陆游的《示儿》[3]就写出了南宋时期爱国诗人的共同心声。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向宋朝发动战争,人民生灵涂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以沉痛之语抒发了渴望收复失地、南北统一的深情。此诗既体现了陆游的拳拳怜子情,更表现了他的殷殷爱国心。他的爱国忧民情感执着、真挚,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有人慨叹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愤之情,但也有人抒发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是唐代的一场政治叛乱,导致国家由盛转衰,民不聊生。杜甫在听闻延续七年之久的叛乱宣告结束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是一首七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联叙事点题,写诗人突然收到捷报的一刹那所迸发出的情感,这是悲喜交加,喜极而泣之情的真实表现。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诗人已到了老年却也要“放歌”、“纵酒”,在春季来临时与妻儿“还乡”、“作伴”,具体表现了诗人的欣喜若狂,体现了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望。正如学者的评论:“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为诗史的又一重要原因”[4] 。(三)对统治阶层凶恶暴虐、骄奢淫逸的批判一个国家的覆灭很大程度上与统治者有关。面对上层的愚昧不堪,爱国者们痛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将批判与悲痛寄寓于诗篇之中。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百七十余首,有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5] 。《观刈麦》就是这类诗的代表,此诗描绘了农民辛苦刈麦的场景,诗的结尾“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发出议论,道出诗人对皇帝赋税制度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批判官僚统治阶层的残暴。唐代杜牧的《泊秦淮》是由《玉树后庭花》引发的感慨。《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传说南朝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众妃子玩乐,因此后人将此曲看作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中诗人表面批判“商女”,实则是讽刺晚唐统治者的沉溺声色、醉生梦死,表现出杜牧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痛心。二、古代爱国诗篇的艺术特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美妙多彩,古代诗篇里的爱国思想也不是说教式地描绘出来的,而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诗人用文字来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时,总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实现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一)诗歌的抒情方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代爱国诗篇中直接抒情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感情真实、撼人心扉,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陆游的《示儿》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假修饰,直抒胸臆,诗人用朴素、平淡的语言抒发浓厚的爱国激情,达到了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