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预检规范接种20141103..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卡介苗接种技术 ⑥发生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a 、菌苗方面 活力较强的菌株。 制菌苗时菌苗摇散的均匀度有关,菌块多,易在淋巴结滞留而引起强反应。 菌苗沉淀,菌液太浓,也是引起强反应的常见因素。 b 、接种技术 菌苗未摇匀。 注射过深或注入皮下。 超量接种。 二、卡介苗接种技术 11、卡介苗接种差错事故 (1)卡介苗误入眼内(排气时不慎把菌 苗误入眼内)。 (2)卡介苗超剂量接种。 (3)卡介苗误作结核菌素(PPD)使用。 (4)卡介苗误入皮下或肌肉注射。 (5)重复接种。 二、卡介苗接种技术 差错事故处理原则 发生事故时应及时处理、及时汇报、处理得当。 方法: ①误入眼内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并用利福平眼药水滴眼,每天2-3次,每次1-2滴,3-4天即可; ②如超量接种事故发生,应争取在24小时内及时处理,用异烟肼在接种处作环状封闭,剂量按每8~10mg/kg,每天一次,连续3天,必要时隔3天再作 2次。 案例 李**,男,2007年1月24日03:55在昆明市某乡镇卫生院出生,第二胎,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3300g,其他未见异常。2007年1月24日11:30,由该院护士给孩子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在孩子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内接种0.1ml卡介苗后,误将瓶内剩余的卡介苗当做乙肝疫苗接种在孩子右上臂三角肌内,在推注过程中发现错误,立即拔出针头,结果已注射了0.3ml。 案例 处理: 1、当即报告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当日14:00左右用30mg异烟肼加0.1%利多卡因稀释,对误种部位作局部环状封闭,连续封闭3天。 3、此后每日按公斤体重口服异烟肼,连服3个月,每月检查肝肾功能,密切观察接种部位局部反应、腋下淋巴结和全身反应。 4、3个月后随访,硬结吸收,婴儿体健。 三、乙肝免疫预防 1、乙肝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其中以慢性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最为重要。 我国HBsAg携带者中至少有40%来源于母婴传播。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感染HBV,则易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且常伴HBeAg阳性。 三、乙肝免疫预防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我国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经此传播的婴儿至少可携带HBV10年以上。 产前或宫内传播:即HBV在孕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约占整个母婴传播的5%; 产程传播:即在分娩过程中母血或阴道分泌物渗入胎儿体内,约占90%; 产后传播:即产后母亲在护理婴儿的过程中发生传播。 三、乙肝免疫预防 医源性传播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经输血(包括血清、血浆、全血及其它血液制品)后引起的肝炎为输血后肝炎。近年来通过敏感的血清学筛检方法,使输血后肝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 经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在外科手术、拔牙、静脉穿刺、化验采血、注射、预防接种、针刺、使用不洁注射器静脉吸毒时,均可引起乙肝传播 。 三、乙肝免疫预防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乙肝患者或HBsAg携带者的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测到HBV;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带有HBV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通过易感者的皮肤、粘膜的破损处进入机体,而非经粪-口传播; 吸血昆虫传播、经粪-口途径传播等均尚未证实。 三、乙肝免疫预防 三、乙肝免疫预防 人群易感性 人对HBV普遍易感,我国的主要易感人群是全体新生儿和约40%左右的未感染者; 人感染HBV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其标志是血清中出现抗-HBs,免疫力的大小和持续性与抗-HBs滴度成正比。 三、乙肝免疫预防 2、乙肝预防接种成效 1992~1995年的全国第二次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其中1-4岁和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分别为9.67%和10.33%,均高于当时的全人群平均水平。 三、乙肝免疫预防 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免疫预防工作成绩显著。 2006年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BsAg流行率下降为7.18%,1-4岁和5-14岁人群的HBsAg流行率仅为0.96%和2.42%,其中江苏省1-59岁人群HBsAg流行率为8.37%,低于浙江(8.79%)但高于上海(6.63%)。 三、乙肝免疫预防 3、乙肝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注射部位:大腿前部外侧(股外侧肌)或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肌内 注射前须摇匀。 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待干后肌肉注射。 三、乙肝免疫预防 大腿前部外测 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三、乙肝免疫预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