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永济道情艺人宣唱宝卷研究摘 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宝卷和道情的发展史入手,以收集到的24种未著录宝卷资料以及田野调查的采访记录为依托,力求对永济宝卷的研究加以补充。关键词:宝卷 道情 永济宝卷 河东道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引言长期以来,宝卷作为一种集信仰、教化、娱乐于一身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文化学、民俗学、音乐学、俗文学等领域都绽放着其独特的魅力。山西宝卷作为中国北方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对宝卷的关注和研究中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山西永济首阳山附近发现的六部宝卷(《佛说四德三元仁义宝卷》《佛说阴功宝卷》《白马宝卷》《阎君宝卷》《善恶报宝卷》《三渡杨氏宝卷》)的珍贵文本,吸引了学术界对于永济宝卷的研究关注,也吸引了我们对于永济宝卷的进一步调研与探讨。二、永济宝卷概述永济宝卷始于何时不可得知,不过根据杨永兵《山西河东地区宝卷及音乐研究》一文所载《白马宝卷》首抄于“大清国康熙朝二十八年”(1689年)[1]的这种说法推测,“道情宝卷”在当地至少已经存在了三百年以上。永济宝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借助道情服务于民间信仰。道情是当地规模宏大、流传已久的说唱艺术,其影响力根深蒂固。现有研究称河东道情起源于道教[2],发展至今,道教的影响痕迹再难寻见。据永济道情艺人肖正荣老人口述,早些年的道情多活跃于老人过寿、满月还愿、女儿出嫁、红白喜事、祭礼等场合,满足着普通老百姓的信仰需要。目前所知的永济宝卷全部由当地的道情艺人来宣唱,可见永济宝卷与河东道情有过交互影响的过程。根据尚丽新《山西永济宝卷与河东道情》,这两种民间艺术的交融,主要表现在文本上的道情借用宝卷文本和表演上的宝卷被道情化。[3]永济宝卷借助河东道情的鲜活生命力留存至今,也融入道情中以满足老百姓的信仰需求。宝卷研究虽已成为学术热点,但对于永济宝卷的挖掘力度还远远不够。我们在山西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支持以及尚丽新老师的指引下,到永济进行田野调查,获得此前未见著录的24卷宝卷资料,分别是:《白衣庵宝卷》《陈氏剪发宝卷》《寒山寺送子宝卷》《孟姜女宝卷》《唐王访贤宝卷》《香山寺还愿宝卷》《颜三娘教子宝卷》《杨门忠烈宝卷》《杨宗保征西宝卷》《鸳鸯谱宝卷》《八郎送饭宝卷》《白衣庵宝卷》《二堂教子宝卷》《卖道袍宝卷》《天门阵宝卷》《大堂上寿宝卷》《百草花宝卷》《大观灯宝卷》《报神祭祖宝卷》《忠孝贤宝卷》《弹棉花宝卷》。在项目后期我们进行了部分的文本整理工作。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我们主要以田野调查和文本整理工作为依托,对永济宝卷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三、部分宝卷文本内容、形式、结构从蒲州镇展祯祥老先生家带回的24种宝卷中,我们选取了其中八卷进行了文本整理工作,从中看到了永济宝卷的一些特点,并对其中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推想。(一)语言文字永济宝卷的文字中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交杂。文本中出现大量字迹模糊或是错别字的情况,可能是手抄本多次流转、老艺人文化水平的限制等原因。文字杂乱问题给整理带来诸多不便,但尚未影响到整体阅读。比如把“欺”写作“齐”,“与”都作“于”,“婚”“昏”混用等。永济宝卷的语言夹杂着大量运城方言。卷本中某些字词按照方言发音书写,比如从《寒山寺送子宝卷》中出现的“打?景?裹”“打墨”“息了心”“忙忙”“纠”等地方可以看出。每卷都有的“诗云”“十言”部分大多并不押韵,有的甚至不对仗,只保持格式上字数相同。如《颜三娘教子宝卷》第六份中“诗曰:人谈富贵为根本,他的根本勤字生”。一些特殊的语言中也可以发现运城地区更早一些的方言情况。比如类似于语气助词的“梯”(音),在《寒山寺送子宝卷》第六份中三次出现,在现在的方言中却不再普遍出现了,当然也不能排除是集体创作所留下的痕迹。还有一些句子倒装情况,可能是为了宣卷语调上口,故意为之。(二)宝卷文本形式宝卷整体采用软笔繁体竖排的写法,从右到左进行书写。宝卷的文本形式较为统一。一般都有封皮、序言(或白文)、正文(分份叙说故事)、结卷四部分,有的中间会穿插【莲花落令】形式来补充故事情节。封皮上从左到右写明宝卷名称、抄写时间、“合卷人等敬”三部分。序言一般是故事整体梗概,用白话叙述。从结构设置来说,白话部分大多数是在叙述故事,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如在《百草花宝卷》中就是以排比贯穿始终,中间“莲花落”的结构多次出现,介绍了石榴花、牵牛花、鸡冠花等各种花。正文部分从“却说”开始,用白文简单叙述故事大概背景,或者说明故事梗概,以“这正是:……”结尾,下句另起一段写“诗云:……”后接两句五言或七言诗。接下来是“十字句唱段”,以“三三四”的结构成段书写。以上为“一份”的内容,一卷完整宝卷往往内含“几份”到“十几份”。(三)故事情节从宝卷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根据历史传说改写。如以杨家将故事为核心的《杨宗保征西宝卷》《杨门忠烈宝卷》《八郎送饭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