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主张以“民族”为主体的法律文化论恒藤恭认为,“法律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才是具有价值意义的现象,并且法律现象在与其他诸种文化现象的对照中,才以特有的价值意义为内容”。这就是说,法律文化一方面与其它所有的文化现象一样,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因为法本身具有固有的社会使命和价值,如正义或公正价值、社会安定性或公安价值、文化扶助或公共利益价值等,又具有与其它文化现象所不同的独立性。正因为“种种法律价值的意义能以独自的方式构成复合的性格,法律现象才作为文化现象具有独自的性格”。并且,在承认法律具有生产和保存文化的使命时,并不否定法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事实,而是要主张作为社会文化的法律应为其它的社会文化做出贡献。当某一社会集团生产出一定内容的文化,这一集团就具有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性格,其中“民族”或“国民”是典型的文化共同体。这一见解为现代日本法文化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千叶正士为代表的现代日本法文化论者就是在这一法哲学的基础上构筑起了以“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多元法律文化论。正如千叶正士指出的那样:“恒藤先生正确地揭示了法与文化的问题……他发现和指出的法的文化性质,具有引导人类学乃至行动科学研究的实质。” * * 新康德主义法学 ● 新康德主义法学派的形成19世纪末叶,在德国的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对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哲学的复兴和发展。1865年,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于是一呼百应,产生了“新康德学派”。这一思潮也影响到了法学领域,形成了新康德主义法学。新康德主义法学的基础是康德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调和与折衷的产物,它一方面承认在意识之外存在一个“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他将本体世界,亦即自由与人的理性的世界视为一个真实的世界——“自在之物”,而物理性质和因果关系的经验世界,在他看来,却只是一种虚幻世界,亦即一种我们通过有色的、有缺陷的肉眼所看见的现象世界。因此,西方有学者把康德看成“先验的唯心主义” 者。 ● 新康德主义法学派的属性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李达则把康德划归为“玄学派”。康德的政治、法律思想体现了以法国卢梭(J.J.Rousseau,1712—1778)为代表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思想,但又打上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烙印。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在1842年曾指出:“要是能公正地把康德的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那么,就应该把胡果的自然法看成是法国ancien régime(旧制度)的德国理论。”康德的政治和法律思想具有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的色彩。后世的新康德主义法学派以及工人运动中的一些机会主义派别都曾经利用他的不可知论,以及他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观点来显示自己的特色。新康德主义法学派除了利用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现实与理想、“为我之物”与“自在之物”相互对立的二元论以外,特别注重攻击康德的“自在之物”所留下的唯物主义成分,力图用信仰主义加以取代。 ● 新康德主义法学的生命力新康德主义法学给19世纪中叶以来,在实证主义法思想支配下陷于停滞和怀疑状态的法哲学带来了新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导火索,引起了20世纪关于法哲学的热烈议论。现在,在一般哲学界中,新康德主义学派似乎已经成了过时的东西,新康德主义法哲学在根本上也许被认为将与新康德主义哲学共命运,但是在法学的特殊领域,与一般哲学界中的情况不同,新康德主义法哲学的若干重要思想成分和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有理由预见,它将不断持续下去。 ● 马尔堡学派和西南德意志学派新康德主义学派分为马尔堡学派和以德国西南的巴登市为基地的西南德意志学派。前者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认为存在着一些独立于经验的范畴即纯粹理性的内在逻辑上的法,以耶林(Rudolf von Jhering,1818-1892)、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施塔姆勒(Rudolf Stammler,1856-1938)和卡西雷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等为代表。后者则围绕独立的价值观念,论证文化表现的统一性,包括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2)、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5-1915)、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耶利内克(Georg Jellinek,1851-1911)和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1878-1949)等学者。其中,拉德布鲁赫认为,价值观念是独立存在的和不可证明的,法学所能做的仅仅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