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docVIP

 专题六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江西省录用公务员考试冲刺辅导班《申论》专题六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连续10次中央一号文件就如何加快农村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申论》考试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角度考点多、考查角度广、考生应该特别予以关注。要结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清醒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激活农村发展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背景链接 背景链接一 谁来保护农村的“碧水蓝天” 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   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其中指出,虽然我国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但农村环境却令人揪心。这不啻是一个提醒:当全社会的“环境权益”意识越来越浓、一个PM2.5就可以在全国引发一场“城市环境风暴”时,有多少人注意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   农村环境何以失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有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   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   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   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更要关口前移,防止城市“人人喊打”的重污染工业潜入广袤农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也才可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 在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现象突出的乡村,迫切需要建立长久有效的治安防范体系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故园之思。故乡在哪里?中国人的故乡大多在乡村,那里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温存旖旎,也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壮阔清奇,更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逸踏实……“君言不得意,退守南山陲”、“礼失求诸野”——国人的安全感往往来自故乡的可靠后盾,那曾经是我们天堂般的精神家园。   然而,“天堂”如今正失去往昔的宁静。诸多触目惊心的连环大案,都发生在曾经如田园诗般的乡野。   云南省晋宁县晋城镇多人莫名失踪,经公安部介入,悬案得以告破,原来是一个刑事惯犯趁着乡村路僻人稀,对至少11名男性实施暴力侵害。此前,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乌蒙乡乌蒙村也发生过6人死亡、1人失踪的特大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同样是藉村中只有妇孺、殊少男丁之际趁机作案。近期破案的还有广西全州县犯罪嫌疑人陆某行走乡村,持刀威胁单身农村中老年妇女,抢劫、强奸竟达百余起。稍早,还有安徽临泉县一农民在17年间涉嫌强奸上百人,受害人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被侵犯后往往不敢报案……   随着中国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村民自我防范与官方治安联防能力都在不断削弱,那些心怀歹念的人在唯余妇孺的空虚村庄,如入无人之境,宁靖和谐的乡村成了被安全遗忘的角落。于是,受害人连环失踪竟乏人过问,妇孺被侵害达上百起才引起重视。   城镇化大潮席卷乡村,意味着中国人文地理的重塑。

文档评论(0)

yishou22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