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必备技巧: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教案.docVIP

高三语文高考必备技巧: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必备技巧: 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 文言阅读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它考查的范围相对来说还是较稳定的。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对高中生而言,平时的阅读积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真正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上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猜测与处所有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如果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结构分析推断法      (一)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3)“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句中,借助“正”可以理解它的反义“欹”为“不正”或“倾斜”的意思。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义可由 “竭”的意义推知为“竭尽,用尽”的意思。   (5)“去郑而之许”(2004年高考北京卷)“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   (二)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我们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   (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3)变姓名,诡踪迹。   (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在(1)句中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在(2)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释为“硬的”“强有力的”;在(3)句中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释为“诡秘”的错误,而将“诡”较为顺利地解释为“隐蔽”;在(4)句中,则可以借助“戴”将“腰”定为动词,因而解释为“腰上佩戴着”。      四、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名词、代词;谓语大多是形容词、动词;定语是形容词、代词;状语是副词。   “范增数目项王”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不能搭配。而“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就能搭配了。   “庭除甚芜,堂屋甚残”(2005年浙江卷)选项中把“除”解释为“废弃”。而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另外像常见“信”字的用法。   (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2)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3)信义著于四海。   (1)句“信”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作状语就是副词,进而推断为“确实”之意。(2)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作谓语是动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