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村庄里的野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散落在村庄里的野果   村庄,是村民们生活的福地,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一年四季美景交替变化,春光里花香满盈,夏风中浓荫蔽日,秋雨中霜叶似火,冬日时翠绿常延。这里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大宝库,有花、有树、有草、有各种野生动物,还有数不清的野果,有名的,没名的,直立着、攀援着、匍匐着、斜伸着,点缀在村庄的页面上,让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循着那经久弥香的味道,不断刷新着成长的足迹,而那味道更是足以眷念一辈子。   红籽   红籽是村里人对这种野果最简单直接的称谓,书面语应为“火棘”,是野生的红籽树馈赠给人们的礼物。   红籽树,属于灌木林,树冠矮小,四季常青。树杆细而坚硬,但不挺拔;旁枝错节,却不规则。杆上和枝上有又坚又硬的刺,隐在那椭圆如黄豆般大小的叶中,是与生俱来的防身利器。芳菲四月时,红籽树像是入乡随俗的小女子,略施粉黛,素净淡雅,发髻上沾满了星星点点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像梨花,又像李花,开得越发纷繁。但在花团锦簇的时节里,一点也不起眼,不过,风知道它们的足迹,蜜蜂和蝴蝶吻过它们的眉毛。   花期过后不久,枝叶间就长出了球形的小果,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待到秋风起,那一串串绿绿的果实就压满枝头,慢慢变了浅红,秋雨过后就是绯红,到了冬天就变成了深红。   红是热烈的代名词,漫山遍野的红像红籽树举在头顶上的火把,不经意间就沸腾了整个山村。那圆圆的细小果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酷似一只只袖珍红灯笼,无时无刻不透出迷人的色彩。特别是在繁华落尽的冬天,一树树鲜艳的红籽把整个季节装扮得特别灿烂,异常温暖。红籽树也理所应当地成为山里“馋嘴猫”们热追的对象,看准一树红籽,禁不住诱惑,一颗一颗地摘略显费劲,也满足不了心中的渴望,索性伸手拉住某一枝条,摘一把放进嘴里咀嚼,涩、酸、甜混杂的味道顿时就在嘴里蔓延开来。有时感觉守着红籽树吃还不过瘾,干脆一刀下去,劈一截枝丫带回家慢慢品尝。千万不要担心红籽树会就此死去,来年的春天,那“伤口”处又会顽强地长出新枝,开出一树一树烂漫的白花。   红籽在树上宿存的时间能从头年的十月开始,一直延伸到次年的开春,这对于“闹冬荒”的孩子们无疑是最大的财富。后来,我因为工作原因离开了山村到了城里,也慢慢融入了眼下这繁华嘈杂的城市,当然生活也不再如从前那般清苦,不过记忆里存留的红籽影像却是那么的清晰。   前不久,与文朋诗友到基层采风时,偶与红籽树邂逅,他们俱都被那簇风景给吸引,纷纷拍照留念。有的甚至直接将其移植到自己在城里的住所,修剪成盆景观赏。看着那树,尽管野性不如乡下那般夸张,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意总会衍生,一直未曾改变……   野荸荠   街头的水果摊前,你总会发现这样的场景:被洗得干干净净的荸荠整齐地堆在摊位上,小贩一边卖,一边又拿着小刀削皮。那动作娴熟得令人咋舌,那么小的个,却被摊贩既快又准地削去果皮(非一朝一夕岂能练成),露出白嫩嫩的果肉躺在小塑料里,等着市民前去购买。   这些能堂而皇之地在摊位上站稳脚跟、且能受到人们欢迎的荸荠并非本土之物,是某些地方成片种植的。乡下的水稻田里也长荸荠,只不过都是野生的,个头比起现如今在市场上卖的,那完全是两个型号,个小皮厚肉少,很少被农民真正喜欢。另外,只要野生荸荠在田里扎根,自然就会与水稻“争风吃醋”,抢夺田里原本就欠缺的肥效。于是,田里的野荸荠秧总会和稗草一道被农民清除,残存下来的野荸荠秧自然就少之又少。然而,野荸荠秧还是有人用心惦记的,那就是馋嘴的乡下孩子,他们可是明白那秧苗的根部长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开春不久,闲置了一季的冬水田开始复苏,父亲将耕牛拉到田边,却并不着急给牛套上犁头和枷?剑?而是把牛拴在一棵树前,下去田里把野草、浮漂等寄生物给清理干净,荸荠秧也难逃劫难。我往往是先下手为强,挽起裤脚,直奔荸荠秧处。荸荠秧没有叶子,尽是绿色的细管子,像打毛衣的棒针,根根直立。顺着细管子,手指直接探到根部,便可以摸到小小的硬球,掏出来,折去那根管子,洗去乌泥,用指甲刮去浅黄的膜衣,便是一个小指般大小、油黑光亮的荸荠了。野荸荠并不多,再加之春天算是它的播种期,挖半天也不到一把。但乡下孩子依然是乐此不疲,挖到一个,直接在水里洗一下就放进嘴里,吃到后来,嘴角就沾满了泥巴,像是画上去的胡子。   到了秋天,稻谷成熟收回了仓中,而孩子们又借着拾穗的机会来到田里,顺着枯黄的荸荠苗掏出陷进泥层的“泥球”,经过了几个月的生长,这个季节的荸荠要比春天稍微大一点,口感也要好一点。   随着年龄增大,乡下农田大多荒芜,给予野荸荠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少,我去田里刨野荸荠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直至成为了心头的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一晃这么多年过去,原来不起眼的荸荠被具有商业头脑的农民学着大规模种植,改头换面,成了街头上热卖的水果。回味旧日时光,偶尔在品咂荸荠时变得温暖而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