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心脏手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年的心脏手术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胸的勇气   在陶敏动手术的那个年代,并没有太多高超的技术,可以依靠的不是机器,而是医生的技术。   陶敏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缺陷性疾病,一般在新生儿的左右心房间隔上有个小孔,或者在左右心室间隔上有个小孔。一旦患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会有一个极度危险的童年,甚至可能会夭折。如果很幸运熬过了童年,也极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患上肺动脉高压,能活过15或20岁的几率很小。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陶敏小时候没当一回事,只知道自己身体不太好。直到16岁那年,她和朋友们一起欢庆,走了好长的路,渐渐发觉自己透不过气来。住在医院的时候,与陶敏同病房的人先后进行了心脏手术,但没有一例成功。“一个是婴儿,手术台上就死了。还有一个是成人,做完手术是好的,但过两天死了。”   陶敏的手术正式开始后,医生确定她的情况属于“动脉导管未闭”。由于没法剪断导管,医生临时决定将导管结扎,将导管的两头用线绑住,当血不再流通的时候,在导管中注入“硬化剂”。用陶敏的话说,就是放点“水泥”进去,堵住了,血也就不流了。   上世纪50年代,要在心脏上动刀可不像现在这么普遍。由于当时并没有冷冻技术,也没有体外心肺循环技术。开胸之后,能让医生动手术的时间非常短。心脏缺血时间一长,心肌就会坏死。也就是说,当时医生动手术只能凭借经验和技术,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选择。   手术后的陶敏,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并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上班、结婚、生子,原本她都不敢去想象的事情,因为手术的成功全都变成了现实。   蓬勃发展史:   心脏手术的技术革命   如今看来,陶敏的手术并不复杂,已经可以在心脏内科通过介入术治疗,但当时,这可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儿。在冷冻技术、体外心肺循环技术没有发明之前,心脏手术十分困难,一度被认为是禁区。   已知最早的心脏外科手术是西班牙医师弗朗西斯科?罗梅罗(Francisco Romero)于1801年为心包膜积水的患者施行心包膜开窗术。1896年9月7日,德国法兰克福的路德维格?雷恩(Ludwig Rehn)医师为一个患者修补刺穿的右心室,术后完全康复,成了第一例成功的心脏手术。   那时,心脏手术的风险极高,奥地利著名医生西奥多?比尔罗特(Theodor Billroth)曾说过:“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即便如此,医生们也没有被吓退,心脏外科技术在20世纪蓬勃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BT分流、降低体温暂停血液循环、体外心肺循环等技术。   1954年,有一群具有开拓精神的医生,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一次开创性的手术。明尼苏达大学的外科医生沃尔顿?来里赫替一位心房间隔缺损的儿童,进行了一次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医生用一组管子从父亲的动脉中抽取血液,然后将其泵送到婴儿体内,然后孩子的血液返回父亲体内进行氧合,随后再次被泵送。此后,沃尔顿?来里赫利用患者的父母当作“体外心肺机”,完成了45例手术,近一半获得成功。   微创手术的时代   陶敏作为心内科医生的那些年,也见证了医学的变化。她回忆,刚工作的时候,她就参与了一次“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而在那次手术上,她再次体会到了自己的幸运。   “医生刚把病人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导管结扎上,病人一会儿就休克了。”如今想起,陶敏依旧觉得心有余悸。当时的医生也都措手不及,只能放弃结扎,待病人恢复心跳便终止了手术。   实际上,这种情况,现在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曾经,心脏检查时只能看到一维的图像,也就是心回波图,完全看不出是心脏的样子。1980年,发明了二维超声图像,这时候已经能看到四个心腔的实时图像,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上世纪90年代,彩色多普勒技术诞生了,它可以标记通过小孔的血液并记录血液的流动以及流向,直到现在也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除了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也是日新月异。在陶敏那个年代,动脉导管未闭都需要心外科动手术才能解决。随着导管介入术的发展,目前很多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都可以通过导管介入治疗得到康复。   此外,如今有很多心脏方面的疾病已经不需要开胸,靠微创就能治疗。比如房缺、室缺,如今都可以通过导管介入获得治疗。近年来比较常用微创治疗房缺的方法为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先天性房缺修补手术。这个手术操作起来很简单,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病人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动,最关键的是,这种手术的适应症比较宽泛,可适用于所有的继发性房缺。   当然,微创手术并不能替代传统心外科手术。每一种病都有适应症,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微创,有些手术必须靠心外科才能完成。 4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