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点分析
摘要:门德尔松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门德尔松首创的《无词歌》中,有三首标题为《威尼斯船歌》的乐曲。本文从门德尔松及《无词歌》体裁、《无词歌》的风格特征与音乐特点、《船歌》的起源、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威尼斯船歌;音乐分析;特点
一、作曲家概况
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著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的孙子。费利克斯的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他在短哲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
二、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及其特点
(一)创作背景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倾听到运河上飘来船夫们深情而略带忧伤的船歌,由此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首威尼斯船歌(作品19之6)。随后,他又在1833年和1842年完成两首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作品62之5)。这三首船歌内容和节拍调式相同,节奏和速度也较为接近,伴奏织体都由左手担当,都采用带有和声音程的分散和弦。作者通过优美而略带忧伤的旋律,展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从而使作品极具情感色彩与地方风格。
(二)特点分析
三首《威尼斯船歌》音乐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旋律音调。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均采用小调,旋律具有多愁善感的悲歌式音调,乐句平衡对称,绵长的气息感,表现出一种缓慢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三首船歌的主题旋律均以级进为主,偶有跳进(四、六度)后马上与反方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了“拱形”结构,体现了浪漫主义早期器乐声乐化的倾向。第二,节奏型态。门德尔松三首船歌均采用6 / 8拍典型的船歌节奏型态,展示了船在水中左右摇摆、栩栩如生的画面,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如绘画般描述性的特点。第三,结构与织体。门德尔松在三首威尼斯船歌中采用的是他最常用的半分解和弦的织体,琶音分解和弦与节奏型分解和弦相结合,不仅使伴奏音型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具有纵向的和声效果。
三、三首《威尼斯船歌》音乐技法特点及比较研究
(一)结构分析
1.《威尼斯船歌》NO.1(作品Op.19.N0.6)
这是一首淳朴柔美,惆怅的歌声和着秋光水色别有一番秋思情趣的乐曲。作品采用g小调,稍慢的行板,6 / 8拍,为有引子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以三段性为主体、无再现单三部曲式,但它仍有再现原则的体现(曲式如图1)。从35小节至结尾,以A为材料兼具有一定再现的功能意义,写法上是补充;coda与引子相呼应,有逐渐消逝的感觉。调性上,A和B都为转调开放乐段,A为gm-cm,B为cm-gm,它们的调性都是纯五度音程距离。从材料和调性布局上看,音乐以局部的再现体现了前后呼应的原则,这样就可以使结构上并不显得零散,乐曲仍旧总在起、开、合功能运动中发展。作品中与旋律对应的伴奏音型以及6 / 8拍的处理,让人感到就是坐在船上,悠闲的边欣赏美丽的威尼斯风光边听着船夫哼唱的歌儿的场面。在演奏上,要注意左手的二连音的奏法,不要出重音;右手要注意旋律声部和内声部同时进行,既要突出旋律线条,也要注意和声效果。
2.《威尼斯船歌》NO.2(作品Op.30.N0.6)
这是一首内在深情,似有诉之不尽的情思,甘甜中夹着难言的苦涩,流传较广的、著名的佳作。作品采用升f小调,小快板,6/8拍,为有引子连接、尾声展开中部、静止再现单二部曲式(曲式如图2)。再现单二部曲式,与古典风格中再现单二部曲式相比,它改变了各部分严格的比例关系:A部分就是由两个不相等的乐句所构成的。B段对比乐句是8小节,再现只再现了A段中后7小节;左手的伴奏织体把间断连接起来,使之连贯发展。单独反复了第二部分,给整体乐曲带来了循环原则的发展。这首乐曲曲调优美、抒情,是一首典型的“如歌的”钢琴小品。开始左手两小节分解和弦组成的伴奏音型,用以模仿湖水荡漾的声音。右手在第三、四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