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月第四节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对流运移 分子扩散 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一、溶质的对流运移对流运移: 指土壤溶液随土壤水分运 动而运移的过程;溶质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土壤单位横 截面积的溶质质量;即:Jc= q c对流通量=土壤水通量 X 溶质浓度硝态氮渗漏时可使用该公式计算。二、溶质的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溶质由浓度高向低处的分子运动,即 :Fick第一定律同样适用,Jd=-Ds(θ) d c/d z (微分表示方法,下同)溶质在土壤中的分子扩散通量= 溶质在土壤中的扩散系数X 溶质在土壤中的浓度梯度 一般地, D0 (自由水体) > Ds(饱和) > Ds(非饱和)经验公式:Ds(θ)= D0 θaDs(θ)= D0 a e bθ 三、溶质的机械弥散机械弥散: 溶质在随水流动过程中逐渐分散占有 越来越大渗流区域范围,即占有更小的通道,即:Jh=-Dh(v,渗流速度) d c/d z(微分方式)溶质通量=机械弥散系数 X 溶质浓度梯度一般地, Dh(v)=λ│ v │λ(拉姆达)与质地和结构有关。v:渗流速度四、溶质的水动力弥散水动力弥散:将难以分开的分子扩散和机 械弥散综合为水动力弥散,即:JD=-Dsh(v,θ) d c/d z(微分方式) 溶质通量=扩散-弥散系数 X 溶质浓度梯度流速大时弥散起主要作用;静止时扩散起 主要作用。Dsh= Ds(θ)+ Dh(v)=D0 a ebθ + λ│ v │本讲座自己总结复习题谢 谢当你意识到,昨天做了不该做的事,说了 不该说的话的时候,那么,你又在成熟的道路 上前进了一大步。2004/10/26心舟* 大孔隙占饱和水运动的大多数,因总的流量与孔隙半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 砂土和结构好的土壤饱和导水率高些; * 2:1型较1:1型的饱和导水率小; * 有机质高的土壤饱和导水率高些;二、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 (毛管水和膜状水的运动—基质势和重力势推动)也服从达西定律,一维垂直非饱和流: q = - K(ψm) dψ/dx K(ψm):非饱和导水率dψ/dx:总水势梯度 K不是常数了,是土壤含水量的或基质势的函数;必须用微分形式表示梯度说明:吸力增加,非饱和导水率降低; 但,低吸力时,壤土大于粘土,高吸力(从左到右)时相反;(与孔隙分布不同有关)三、土壤中的水汽运动 表现:水汽扩散和水汽凝结两种现象 动力:水汽扩散由水汽压梯度推动,包括土壤水势梯度和温度梯度引起,后者为主;所以,水汽总是由水汽压梯度高处向低处,或由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扩散;1. 土面蒸发 土面蒸发: 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出的现象。 决定因素: 由大气蒸发力(单位时间单位自由水面蒸发的水量)、土壤导水性质决定。2. 水汽凝结 水汽凝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 现象:下层土壤温度高。* “夜潮”* “冻后聚墒”(增加2%~4%)* “早春返浆”现象* 荒漠植物耐旱机制之一(昼夜温差大) 四、入渗、土壤水的再分配和土面蒸发 (一)入渗(渗吸、渗透) 入渗:是指地面供水期间,水进入土壤的运动和分布过程;以垂直过程为主 一般地,水进入土壤由两部分决定:* 供水速率: * 入渗速率:由干湿程度和孔隙状况(质地、结构、松紧等)决定 入渗率:在土面保持有大气压下的薄水层,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单位:毫米/秒、厘米/分、厘米/时、厘米/日; 三个特征入渗率: * 最初入渗速率: * 入渗开始1小时的入渗速率: * 最后入渗速率(也称透水率、渗透系数 ):比较稳定的常数,粘土小于壤土;不同土壤质地剖面与土壤水入渗率关系: 砂盖垆(粘):先高,后低,可能在上层出现暂时的饱和层; 垆盖砂:先低,积累,稳定; 结论:最初都先积蓄水,然后才下渗;(二)土壤水的再分布 土壤水的再分布:指地面水层消失后,入渗过程终止,土内的水分在重力、吸力梯度和温度梯度作用下继续运动;是不饱和流;有的可达1~2年; 决定因素:上层土层的湿润程度、下层的干燥程度和导水性质;(三)土面蒸发 蒸发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上所蒸发的水量; 外界条件:辐射、气温、湿度、风速——大气蒸发能力; 内在条件:土壤含水率及其分布; 当土壤供水充足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称为潜在蒸发强度。蒸发三个阶段: 稳定蒸发阶段: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稳定蒸发阶段——决定大气蒸发力(等于水面蒸发强度)——此阶段含水率下限相当于毛管断裂含水量,或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0%~70%; 蒸发减少阶段:表土蒸发强度随表土含水率降低而递减阶段。 水汽扩散阶段:如低于凋萎系数时,有干土层存在;五、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