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铅笔夫妻”15年默默奉献爱心
在吉林省长春市,夏治国和他的老伴陈玉珍被人们誉为最有爱心的“铅笔夫妻”。他们老两口在光复路批发市场里经营着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文具批发店,赚的钱维持家里生活后所剩无几。但15年来,他们却不声不响地捐助了32所学校的8000多名学生价值60余万元的文具。2012年,夏治国、陈玉珍夫妇荣获“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称号;2013年12月,夏治国被评为第四届“吉林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15年奉献爱心积沙成塔,他们的慈善之举,不但在受助学生幼小的心灵播撒下一颗颗爱心种子,也为社会传递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正能量。
15年前一幅“大眼睛女孩”的照片,触动平凡夫妻开始给贫困孩子捐文具
1954年,夏治国出生于长春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文革”期间曾下放到九台市偏远农村。在那里,夏治国亲身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艰难困苦。尤其是冬天,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四面透风、低矮简陋的教室里上课的情景,他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1977年,夏治国毕业于长春师范学校,被分配到长春五十六中学任体育老师。对比城里的教学环境,农村孩子艰苦求学的情景,经常在他的脑海里浮现。
1980年,夏治国与同城的姑娘陈玉珍结为连理。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
陈玉珍原是一家企业的食堂管理员。婚后不久,她就因企业精简人员主动下岗。此时,夏治国也因身体原因,办理了提前退休。
1987年,夏治国帮妻子在光复路批发市场做扑克牌批发生意。当时,文化娱乐生活单调,打扑克成为人们主要的消遣方式,因此生意非常红火。3年后,夏治国夫妇在光复路批发市场开了家“新文化文具”批发店,经营文具批发生意,这一干就是30年。他们的批发店只是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临街小屋,狭小局促,很是拥挤。
1998年冬的一天,夏治国的妻子陈玉珍在街头偶然看到一张宣传画,画面中的小女孩头发略显蓬乱,身上穿件黑色的破旧棉袄,趴在小桌上,手握一支铅笔,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充满求知的渴望――这是《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安徽金寨8岁的苏明娟“我要上学”的照片。当时,“大眼睛女孩”和“希望工程”已经家喻户晓。
陈玉珍对着宣传画端详了半天,“大眼睛女孩”那渴望上学的眼神打动了她。她对丈夫夏治国说:“这孩子多可怜啊,我们帮帮她吧!”
看着宣传画中的“大眼睛女孩”,夏治国想起他下乡时山村孩子们在破屋上课的情景,当即对老伴说:“我明天就去联系,咱们给农村孩子捐些文具,多少能帮上穷孩子一点忙,能帮一个是一个!”
第二天,夏治国去了长春团市委,找到相关的工作人员,说:“我想给农村孩子捐点文具!”工作人员问:“你要捐多少?”“就捐3车吧!”工作人员惊讶地看看衣装朴素的夏治国,以为听错了:“3车?”夏治国郑重地点点头。
联系好捐赠事宜后,夏治国和妻子抓紧筹备文具。这一次,他们整整装满了3辆小货车文具,价值5万元。这在当时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第二天,夏治国和妻子带着这3车文具,来到长春市郊区一所乡村小学。学校的教室简易破旧,孩子们的求学条件与夏治国下乡时相比没有多少改善。夏治国心酸之余,对妻子说:“咱们以后就捐文具,帮一帮这些学生,能减轻他们家长不少负担。”
1999年春天刚开学,夏治国夫妇就装了一货车文具,来到九台市郊一所条件简陋的农村小学。孩子们都围了过来,露出惊喜的神色。尤其是孩子们看到夏治国带来的10个篮球后,兴奋不已。“有篮球了!以后我们可以打篮球啦!”一帮小男生欢呼雀跃,捧着篮球爱不释手。夏治国心里一酸,对孩子们说:“以后每学期开学,我们都来给你们送文具!”
拄着双拐来到偏远乡村学校,受助孩子的留言使他内心无比温暖
夏治国夫妇每次去的都是偏远乡村。交通不便,夫妻俩就经常租车前往。次数多了,光运费就不是小数目,可他们从未放弃捐助孩子们的念头。
夏治国对陈玉珍说:“咱们虽不是有钱人,但只要咱们尽最大努力,就能积沙成塔,帮助到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
2005年的一天,陈玉珍正准备去给受捐学校的学生们发放文具时,夏治国突发奇想:“我们建立一个签名册吧,让那些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他们想说的话,日后也能留下个纪念物!”
从那以后,夏治国夫妇俩每到一个小学,每捐助一个学生,都会由学生亲手写下自己的名字。那个长约5米的红色签名册上,至今已经写满了8000多名小学生的名字。夏治国夫妇时常拿出签名册,细看那上面稚嫩的签名笔迹。夏治国想: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孩子开心的笑容,有这8000多个开心笑容,我们自己还会不开心吗?
2008年,夏治国不幸患上双侧股骨头坏死,医生说这病重则导致瘫痪,轻则需要长期拄着双拐。治疗了一个多月后,夏治国的病情有些起色,可一旦犯病,他就只能躺在床上无法动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