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的淡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淡”境界的开拓与“离合”说的创发——董其昌的书论 ● 王世征 董氏以“淡”为宗的思想根基,在于禅宗和庄学。明中叶以后,禅学盛行,董氏倾心禅宗,笃好禅悦。其好友陈继儒为他所撰《容台集叙》,称其“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怪”。南禅宗“心如明镜,淡泊空灵,神明气朗”是其向往的境界:他以“画禅室”名斋,论书每用禅语,可见禅学对他的重大影响。而作为传统文人书画的代表,他浸染最深的还是庄学。他曾说:“林木漫传濠濮意,只缘庄叟是吾师。”《题画寄吴浮玉黄门》)《庄子?天道》称:“夫虚静恬淡,寂而无为,万物之本也。”又刻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以天(指精神)行,此养神(心)之道也”。这些都是他的人生追求。可以说,正是庄学和禅宗的境 界,造就了一代大师董其昌及其艺术。 董其昌书论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他独到的书法继承观。这一课题所以重大,在于它足以决定一个书家业绩的大小、成败,乃至整个书法事业能否不断发展。董氏考察了晋、唐以来众多名家所走过的道路,汲取了唐、宋书论中有关的精华,对其中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阐发,这就是他的“离合”说。看他的有关论述: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百万资,吾皆籍没尽,更与索债。”此语殊类书家关捩子。米元章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以离者,非欧、虞、褚、薛各家伎俩,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唯唐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容台别集。书品》)。 这是董氏从佛家参禅的精义中悟出的学书法门,即要把古代书法大家的技艺本领,像抄家那样锱铢不剩 ,全部攫为己有:更进而向他索还原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总之是在榨取古人中脱化出自我,前者即是“合”,后者即是“离”。而这“合”是“离”的前提,须如米芾说的那样处心积虑、执着专注,不得古人三昧誓不罢休(按:米氏原话本指用笔的沉着)。能“合”古人,可臻“妙”境;又能“离”古人而有自我,便能达到“神”的境界。而像初唐四家那样,“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则是尚未全“离”,迳脱二王形貌,方是真“离”,故这“离”比“合”更难。董氏又借佛经中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以现自我真身的故事,阐明由“合”到“离”,实为脱胎换骨,完成涅槃式的蜕变的过程。他认为,这一机窍,晋、唐以后只有“变右军面目而神理自得”的杨凝式悟得,而赵孟頫根本理解不到。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米海岳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似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去净尽”。赵子昂则通身入玄中,觉有朝市气味。(同上) 其实书家穷毕生之力所从事的,均不离“离合”二字,先“合”后“离”,“合”而能“离”,“合”以立身。最后与古人做到在艺术规律、艺术发展上的大“合”,所谓“不合而合”,这就是“书须参‘离合二字”的涵义。这一则说,杨凝式于欧、虞之体“非不能为”,是已做到了“合”;而终不为,正是为了“离”欧、虞以确立自己的体式,这也正是杨氏所以卓成大家之道。米氏虽向往“枯淡”,然终不能脱尽唐人“秾丽”,是其在这方面尚“离”得不够;赵氏学晋重在摹拟形迹,只“合”不“离”,故终身不免熟俗。 说得简明点,“合”就是“学”,“离”就是“变”,董氏“离合”说的要义,就是“学古而变”。由于“离”、“变”更难,特别是为了一扫自元代至明前期弥漫书坛的复古、拟古之风,董氏更强调“离”、“变”,而排斥“守法不变”。 章子厚(宋书家章 )日临《兰亭》一本,东坡闻之,谓其书必不得工,禅家云:“从门入者,非是家珍也。”唯赵子昂临本甚多,世所传“十七跋”、“十三跋”是已。“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山谷语与东坡同意,正在“离合”之间。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同上) 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同上) 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以余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但坡公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即米海岳书自率更(欧阳询)得之,晚年一变,遂有冰寒于水之奇。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同上) 章氏、赵氏之偏失在拘于摹古,“守法不变”;柳氏的成功在师意不师形,决意“离”、“变”大王。如一味因袭古人,只会堕入末流,所谓“化神奇为腐朽”,亦即李邕所戒“学我者死”之语。苏氏书“不知所自来”,米氏书“冰寒于水”,皆因学古而能变。董氏归结的“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自是学自律。 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少壮未能立家,一一规模古帖,及钱穆父(宋书家钱勰)诃其刻画太甚,当从势为主,及大悟,脱尽本家笔,自出机杼,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虽苏、黄相见,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