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碑学与帖学之辩究
中图分类号:J2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在中国书法史上,任何一位书家所依托的不外于两种,或碑或帖,这就有了碑学和帖学.在当下的书法学习情境中,碑学与帖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书学。换而言之,对于传统书学的学习
与传承,我们无法逾越碑学与帖学而言其它。当今,从事书法创作与书法工作者,表层上似乎对碑学与帖学有着清晰的认识,而其实不然。如对帖学的认识,直至清代中期大学者阮元在他的《南北书派
论》和《北碑南帖论》中提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善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具胜法”。同时的学者钱泳在《书学》中进一步阐释前者的观点:“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易于
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厚重端严,宜于碑榜”。之后经由包世臣的鼓吹和康有为的接续才形成了帖学的一派繁荣。而在清代中期之前,从魏晋以来都宗法于二王的帖学。尤其是自唐以来.在唐太宗的
极力推崇下,许多书家以二王为宗,形成了帖学.而二王书法艺术也的确博大精深,帖学也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书家辈出,大师林立。而至明代对帖学出现了瓶颈,这也是前面所谈到的,至清代开始
对传统碑学进行从全新的审视。
研究意义:在现当代,可以说我们对于碑帖之学与碑帖之别都有着一般概念上的认识。但这对于真正进行书法创作与书学研究来讲,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各相关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书学
中的某些现象,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如碑学与帖学关系的辩究,在整个书法史上属于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如前所言,它们几乎涵盖了整个书学的构成形态。书法发展至当代,不管是帖学也好,碑
学也罢。这些传统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因为文字书写,在计算机网络化时代已经是极度的边缘化。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从事书法工作的人来讲,面对各种现代艺术视觉图像和形式观念。如何
更好的理清传统书学的重要观念,将对书法艺术产生积极的作用。碑帖之学真正的精神文化价值在哪?有何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精要所指能否融合?有无可能在当下找到契合点?等等……都将对当下的
书学产生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和目标:
所谓“碑、帖”具有各自完全不同的概念。
碑,“碑”的原意是指没有文字的竖石或竖木,上面有“穿”(一个圆孔),主要用途是作为下葬引棺的辘轳架,起着固定滑轮的作用。即引棺入墓的辘轮的基座。正如唐陆龟蒙在《野庙碑》中所记“
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
由于碑刻文字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自从其产生后不久,古人就开始研究。随着历代研究的深入,逐步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碑学。所谓“碑学”是有关石刻研究的总称。碑学
是金石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帖,“帖”的本义是指在布帛上写的标题书签,即帛书署。所以“帖”字从“巾”。后来也包含写在纸、素等载体上的文字。
从魏晋以后至唐代,“帖”被泛指士大夫阶层收藏的法书墨迹,即墨本。从宋代开始“帖”的概念已转变为“刻帖拓片”,即拓本。从清代中后期“帖”的含义扩大为泛指从石木材质上传拓下来并装裱
成册的拓本文字。从一八四四年由法国人将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帖”的含义进一步扩大,即凡是有关法书墨迹、碑帖拓片的照片及影印件被统称为“帖”。其中主要包括我们常见的石木原刻影印件
;墨本影印件;榻本影印件和拓本影印件。
墨本,主要指的是名家书写的墨迹,也称“法书墨迹”。通常书写在帛、纸、素等材质上的文字。而榻本指的是唐代人勾摹的墨迹复制品(白纸黑字)。拓本又称“蜕本”或“脱本”,此称源于拓片从
金木石蝉蜕一般揭下,故而得名。即从原刻金石木上棰拓下来的拓片文字(黑底白字)。
帖学的发端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贴》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之上的。《淳化阁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刻丛帖。因此被称为“帖祖”。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
名臣、书家等墨迹作品,于淳化三年(992)摹勒上石,因“淳化”是摹勒刊刻的时间,加之作品均出自皇宫内阁,所以《淳化阁帖》又称《淳化秘阁法帖》或《阁帖》、《官法帖》、《法帖》。所谓“
法帖”说明它是供以书学之法则而称之。
碑与帖的区别:功用不同:碑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帖以艺用为主,目的是提供范本,传播书法艺术。内容不同:帖多以简札、诗文手稿为主;碑则主要以铭、志、传、记等文体为主。书体不同:历代刻
帖多以行草,小楷书体为主。碑刻文字则多选择篆、隶、楷书体。形制不同;碑多以高大的竖石为主,而帖则以较小的横石为主,且刻有卷号、版号。上石方法不同;碑多以书丹上石,即书家用朱笔直
接书写于碑石上。帖则摹勒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