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清影.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竹林清影   1   一条田畴,劈开山脉,淌出几百米宽的绿波,青山隔田守望。一条小河,扭腰傍田,涉过一座小桥。野鸭、白鹭游戏河上。条条阡陌,走向葱郁的树林深处、青山脚下、山腰岩上,停于粉墙黛瓦的房前或丛丛竹林幽处。入耳的,只有一缕清风、两声狗吠、三声鸡鸣;入眼的,除了密匝匝的绿,就是山峦荡开的绿波吻接湛蓝天空的丽影......   这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个小山村。群山叠翠,田园幽静,花草清香,适合读书,更适合隐居。一百四十多年前,有一位文人就选择于此过耕读生活。月明星稀,青灯孤影,一个清瘦儒雅的文人,劳作之余,对月吟诗,望竹凝神,埋首著书。以文人的良心,以教师的责任心,以一介平民的爱国心,从心窝里掏出了一本《围炉夜话》,从乡村田园瓦屋发出的清音,历一百五十年不衰。它是雪泥火炉旁的喃喃细语,像亲人的声音,熨帖心灵。让我深感亲切的是,先生曾和我先后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居住地相距十余里),只是相隔一百四十多年。身体纵然不能穿越时空,回归过去,心灵却可以穿越无极,回溯往昔。先生的生活,正是我心孜孜所求而不达,故心生敬意,我虔诚地膜拜――王永彬老师。   2   四月下旬,雨后初霁。我们一群文学艺术爱好者,来到这个僻静乡村,拜谒王永彬先生位于枝城镇余家桥村一山腰的故居,攀援屋后山岗上的先生坟茔。山上苍松四合,野菊满坡,花香绕鼻。凝视墓碑,先贤已无法现身,我只能在此感受一种冥冥之中相通的心灵。像崇拜明星一样,了解有关先生的一切:旧居及其房前屋后的竹林田园,先生的亲笔书稿,书法墨迹,先生经过的田间小路和羊肠山道,先生读书教书之地、和朋友谈文论道的书院......走着看着想着,心变成一缕清风贴草地田园欢快飞行。   多么好!原来身边竟然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名符其实的文人、乡先贤。踏在湿濡濡的草地上,神思锲入一百四十年前的时空。   “江城西去画桥通,缓着吟鞭兴不穷。一水洄流烟树外,群山乱插夕阳中。人输国课皆闲日,俗入乡村见古风。寂寞石门归独晚,疏窗灯火隔林红。”这是王永彬先生秋暮从小城回家途中偶感所得。先生着布鞋长衫,踏在秋日的田野,身心被夕阳、小桥、溪流、烟树、灯火所浸染,诗情在那刻点燃。他的步履从容而踏实,脚下一步一步丈量阡陌,脑海一点一点酝酿诗句。待走进小屋,便直奔书桌,伏案写下乡村自然之美。从诗中可以看出,先生是非常陶醉这种景色的,先生另有《花溪即景》、《同友人游青溪》等诗,也是描绘山村美景。乡村山水,田园竹林,多次出现在先生留存极少的诗篇中,透露其钟爱田园生活情怀之笃。   “脱帽趺坐,清风适至。手执一卷,若有所思。感生用心,不忍捐弃。展对幽窗,神为之契。形肖与否,固所不计。”这是摘自先生《桥西馆主人自题小照》中的一段。一个身若农夫,心怀文墨,沉潜耕作之乐、读书之趣的先生形象呼之欲出。这便是先生理想的耕读生活。此形象,让我想起另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避世独居,钟情山水田园,静享读书之乐上,他们极其相似,然又有所不同。   同是洞穿红尘,看透人生。陶渊明安于贫困,沉醉诗酒,物我两忘,彻底出世。人间的悲喜,世事的起伏,已淡出其视线。“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陶公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媚权贵,文人能如此,乃真君子也。但从对待社会人生的态度来看,有其消极的一面。   王永彬先生同样出世,归隐山林,安守清贫。然其手握锄柄,心观世事,忧国忧民,既出世又入世。作为文人,先生除洁身自好外,还保有知识分子的良心,有一种担当的自觉。   先生著书八本:《围炉夜话》、《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禊帖集字楹联》、《音义辨略》、《六书辨略》,其中多有劝世良言,无关注社会现实之心、忧国忧民之情怀,哪能写出如此警句:“风俗日趋奢浮,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先生送给后人的珍品是《围炉夜话》,此书写于清朝咸丰甲寅年,即1854年。此时的清王朝正值内忧外患的当口。西方的炮火与文化轰开了封闭的国门,太平天国的起义,也摇撼着腐败清王朝的根基,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随之飘摇欲坠。到处战火纷飞,尸陈遍野。先生所在地宜昌,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争夺激烈,长江岸边、河水之上,烟火、船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染长江。举国之上,乌云密布。   爱国的士大夫们争相走出书斋,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先生即在此列。他洞悉时事,把改良政治、重建道德、修补人心的强烈意愿写成一段段通俗易懂、敲击心灵的格言警句。其爱憎与追求隐含其间。“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类似直击现实的文字在《围炉夜话》中比比皆是,如今读来仍是受用。《围炉夜话》虽只是一本凡221则、8500多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