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培训课程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心理学》培训课程 主讲:黄远大 心理学高级讲师 联系电话邮箱:qyhope68@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 Question: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什么是余角” Problem:需经过一定的思维操作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如“一棵树生长在30°的山坡上,树与山坡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 1、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的条件(起始状态) 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 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问题的分类 有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的问题,如“59×113=?” 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不易找到解答线索的问题,如“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问题解决 1、定义 2、基本特点: 目的性 认知性:内在的心理加工 系列性: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简单的记忆提取不能称为解决问题。 3、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桑代克的试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 (一)发现问题 (二)理解问题:问题空间 (三)提出假设:算法式和启发式 (四)检验假设: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抽象问题比具体问题容易,“文字题”比“实际题”容易,有直接线索比线索隐含容易。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先前活动形成的思维习惯。影响学习迁移 功能固着: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四)个性心理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一)创造性的含义 1、定义: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 (二)创造的基本特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有三个特征: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环境。民主的教育氛围 (二)智力。 (三)个性。幽默感、有抱负、高挫折忍受力、喜欢幻想、好奇心、独立。 三、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结构与实质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和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但有本质区别。 3、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 (二)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也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 3、道德行为: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律道德(10岁以前):外在的不可更改的规则。 自律道德(10岁以后):内在的可修改的规则。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根据行为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2、习俗水平(9—20岁):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文档评论(0)

daoxbivi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